玄武與北極玄天上帝的關係...

回覆文章
崇祐
文章: 70
註冊時間: 2007年 6月 6日, 04:31

玄武與北極玄天上帝的關係...

文章 崇祐 » 2007年 6月 12日, 08:09

真武神 武當山道教最高尊神。真武即玄武,古代神話中,北方玄武與東方青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同為四方之神。因北方七宿(斗、牛、虛、危、室、壁)組成龜形,其下有騰蛇星,故 焦 蛇合體;位於北方,屬水,其色玄,故稱玄武。
道教附會說,玄武生於黃帝時,為淨樂國太子,入湖北太和山修煉,久而得道,被玉帝冊封為玄武真君。宋真宗時,改玄武為真武。天禧二年(1018)加封真武為鎮天真武應 聖帝君,簡稱真武帝君。由宋至明,歷代皇帝對真武屢加封贈。自道教把真武奉為人格化的神以來,武當山道教把它尊為最高尊神,沿襲至今。現存於武當山文物管理所的一尊真武像,鑄於十二世紀初,銅製,像作披髮,赤足履龜蛇。
南宋趙彥衛也說真武「披髮、黑衣、仗劍,踏龜蛇」。實際上是
古代煉丹家借龜蛇合體以喻身中水火之交,遂把真 繪作龜蛇蟠蚪之像。
三清 三清是玉清、上清、太清的全稱,是道教的最高尊神。據>
等道書記載,由混洞太無元之青氣,化生天寶君,又稱元始天尊,居清微天之玉清境,故稱玉清。由赤太無元玄黃之氣,化生為靈寶君,又稱靈寶天尊,居禹余天之上清境,故稱上清。由冥寂玄通元玄白之氣,化生為神寶君,又稱道德天尊,即老君,居大赤天之太清境,故稱太清。三君各為教主,稱為三洞尊神,為神王之宗,
飛仙之主,統御諸天神,宇宙萬物都是它們所創造。古書說,三清尊神生於天地之先,其體常存不滅。三清之說初於六朝,極盛於唐末。又有人說,三清都是元始天尊的化身。>說:「元元聖祖,八十一次化為老君,八十二次變玄武,故知玄武者,老君變化之身。」武當山宮觀都供有銅鑄、本雕和泥塑的三清神像。

勞爾《道教供奉的神》玄武部分的補充

對於真武的神話學上的起源問題,又這麼幾種觀點:
1 、由天地神演化而來,最初是男女合抱,象徵天地精靈,化為龜蛇合抱,又由原來的戀愛神變為戰鬥神。最後,龜蛇和體,成為了一個神,即真武,而龜蛇又化為真武手下的龜蛇二將。
2 、源於禹父鯀。鯀是鱉族的首領,鱉是該族的圖騰;其妻修已,即「修蛇」。鯀為龜,修已為蛇,正是龜蛇相交之象。
3 、源於水神玄冥。根據文字訓詁說「冥」字與「武」字古音相同,通假。
4 、本是人,被後世人附會為神。
5 、源於星辰信仰。
我個人的觀點是:玄武本是一種動物崇拜,也可以說是生殖崇拜,即崇拜龜蛇,(古代有一種認識,認為男烏龜沒有生兒育女的能力,只好借蛇的種,眼睜睜的看著女烏龜跟蛇······,「帶綠帽子」「烏龜」蓋由此來,呵呵。我覺得這種認識應該是上古時對龜蛇認識的一種延續。)且因龜蛇二物是蟄伏之蟲,又與水有關,故托於北方、主水、主冬、主死。後劃分出了北方七宿,乃以早就有了的玄武形象來定義它。再後來有道教徒把它改變成了護法神,不斷進行再創造,變成了今天的真武大帝,手下還有龜蛇二將。
我之所以說是先有「玄武」後有「北方玄武七宿」,是因為我看那七宿並不像玄武,不大可能是象形,到很可能是象義。
以上是一些學術上的內容,下面說說在民間和道教裡的「既成事實」。真武本名玄武,勞爾同志說過了,是為了避諱改的。避什麼諱,後面會說,很搞笑的。
對「玄武」一詞,古人有幾種解釋:
1 、《禮記》孔穎達(好像是)疏:就是龜。
2 、《楚辭》洪興祖補註:謂龜蛇,因為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
3 、《文選》:龜蛇合體,龜蛇相交。
4 、《後漢書》:水神,北方之神。
玄武已開始是作為星辰神被道教吸收的,而且一開始跟青龍、白虎和朱雀一樣,是護法神,地位不高,並且還是動物形象;在宋代玄武人氣彪升,竟成為了一位大神,並且徹底的脫離了動物形象,龜蛇合成了一個人形。這與宋朝的助威皇帝的推波助瀾是分不開的。在太祖時,有玄武、天蓬等為天之大將的說法;後來軍營裡有士兵見到玄武顯靈,其實就是一起看見了一條蛇和一個烏龜,然後軍營蓋了一個祠
堂,祠堂旁邊的泉水竟能治病。這事讓真宗聽到了,就下令就地建觀,這就是中國最早的真武廟了。
從此真武崇拜就在中原興起來了,皇帝號召嘛。等到了元朝,由於受到了漢人的熏陶,蒙古人竟也重視起真武了,也建過不少祠堂和道觀。
等到了明朝,朱棣在發動靖難之變時曾鼓吹真武顯聖。在他奪權成功之後,特別加封了真武,北極什麼什麼帝的。據傳真武修煉是在武當山,於是朱棣就下令在武當山大興土木,建了一個龐大的道教建築群,從此武當山就成為了天下聞名的道教名山。真武是武當道供奉的主神。
明朝時還傳說皇宮裡著火,真武顯靈撲滅了大火,在清朝也有過這種說法,這也可以說是玄武水神的一種延續吧。
統治者抬高玄武,是為了通過神化他來神化自己的統治,顯示自己是按天命而掌天下,所以又是基建又是加封的。對於道教教徒來說,光大教門總是好的,而且他們也沒閒著,不斷的在那裡吹啊吹,編啊編,還把很多很多古人的傳說安到了真武的身上,比方李白的鐵杵磨針。最搞笑的是他們還篡改了釋迦牟尼的履歷,參見勞爾兄的文章,就是那個淨樂國太子的身世。
在道觀裡的真武像旁邊,除了龜蛇二將,還常有金童玉女,世人常謂之周公桃花女(關於二人的傳說,可以參見古人寫的小說《桃花女》,好像是這個名字)。人們對真武的供奉,主要還是因為他的水神職能,可以當滅火器使;不過他還可以是武神,又因為傳說周公善卜,桃花女善解穰,因而又把真武當保福神。
在明代吳元泰編輯的《四遊記》中專有一記,記載真武的「事跡」,叫做《北遊記》,又叫《北方真武祖師玄天上帝出身全傳》,集道士吹噓之大成。 說到玄武改名成真武,是為了避老趙家聖祖的諱。唐朝時,老李家為了抬高自己身價,愣把老子李聃說成是他們的先祖,(於是大力提攜以老子為太上老君的道教。)等到了老趙家的時候,想要找一個「本家」來風光風光,卻發現姓趙的竟沒有一個得道人。真宗急了,硬是編出一個來,跟大臣演了一個「神降天書」的鬧劇,又說什麼「聖祖上帝托夢」,還大詔天下。皇帝一拍板,誰還敢說不。道教沒有公開反對,卻也不表示承認。而真宗編造的這個聖祖呢,叫「趙玄朗」,玄武就是為了避諱於他,而改的名。

中國道教之神仙譜系概述

神仙是道教基本信仰「道」的形象化體現,得道成仙是道士修行的目標和最後歸宿。
因此道教歷來十分重視神仙的造構。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傳播的需要,吸收和造構的神靈愈來愈多,有的被淘汰了,有的被保留下來,最後形成一個複雜龐大的體系。研究剖析這個神仙譜系,是認識道教的重要方面。

一、道教神仙譜系的淵源

道教根植於中國文化土壤中,其崇奉之神靈數量眾多,但無一例外地都能從這塊土壤中找到它的源頭。歸納起來,不外四端:
第一,對中國古代「天神、地祇、人鬼」信仰的繼承和改造。早在戰國時,《周禮·大宗伯》已概括出「天神、地祇、人鬼」的崇拜系統。其天神有昊天上帝、日月星辰、風伯、雨師;地祇有社稷、五嶽、山林川澤,四方百物;人鬼主要為祖先。道教成立時,供奉神靈的數量不多,並且多與古代宗教的神靈相異,如:太上老君、三官等。東晉以後,崇奉的神靈雖愈來愈多,但仍不出《周禮》所概括的
「天神、地祇、人鬼」的格局。
約出於南朝宋的《洞玄靈寶道學科儀》卷下記載了當時的醮神科儀,略稱:凡是學道者,皆須修學醮神儀節,而醮「有九品(據下文,應為十品——引者注):一者五帝醮,二者七星醮,三者六甲醮,四者三師醮。此四醮皆請天神。當修饌時,尤須潔淨果具,並令豐新。……又有五者五嶽醮,六者三皇醮,七者三一醮,八者
河圖醮,九者居宅醮,十者三五醮。此六醮並請地神。當修饌時,尤須潔淨果具,並令豐新。」①現在留存的南北朝部分齋科書,如北周《無上秘要》卷四十八至五十七所輯之「三皇齋」、「塗炭齋」、「盟真齋」、「三元齋」、「金箓齋」、「黃祇齋」等,其所醮之神,即承古之「天神、地祇、人鬼」的崇拜而來。如卷五十四「黃祇齋品」有:「謝十方」(指東、南、西、北、四隅及上、下十方之天尊、天帝、真人),「謝日月星」(指日、月及諸天星宿大神),「謝五嶽」(指東、南、西、北、中五嶽神君、靈官),「謝水官」
(指三河四海九江水帝、十三河源河伯河侯)。②可見自南北朝初年以來,道教即按古之「天神、地祇、人鬼」的格局來創造和禮拜自己的神靈,其中也繼承了許多神名,如四御、玉皇大帝、五老君、五星七曜、北斗七星、四靈二十八宿、真武大帝、雷神及東嶽、城隍、土地等,無不或多或少地表現出從中蛻變的痕跡。第二,對神話傳說人物的繼承和改造。中國古代有豐富的神話傳說。在流傳中,有些神話人物最後變成被人們頂禮膜拜的神靈。道教繼承了其中的少部分,有的是基本承襲,加工甚少;有的在承襲基礎上加以改造,使之成為富有道教色彩的神靈。如民俗神中之大部分屬於前者;黃帝、東王公、西王母、九天玄女等仙真屬後者。
第三,取材於戰國秦漢間流傳的神仙人物。如《莊子》所記的廣成子、彭祖,《淮南子》所記的赤誦子,以及《史記》《列仙傳》《神仙傳》等所載的神仙和方士等。
第四,對讖緯的承襲。兩漢緯書在重點神化儒家聖人及儒家經典的同時,又制造了許多仙話。除有仙山、仙人食白玉膏等描述外,又對一些古代神話人物進行仙化,主要的有黃帝、西王母、九天玄女等。還給日月五星、北斗、五嶽、河瀆眾神取名、描狀貌、配服飾。這後一點為緯書的開創之舉,成為後世道教廣泛承襲的對象。
應該指出,道教神仙譜系中的神靈,雖然大部分承襲了中國古代神靈的模式,但也有一部分為道教所新創,除道書所載名目繁多的諸仙真外,本書所述的三清、三官、酆都大帝等是其最著者;玉皇大帝可算為半承襲半新創的神靈。儘管如此,道教在新創這些神靈時,仍然脫離不了傳統文化的影響,仍然要汲取中國已有的文化養料。三清尊神之一的元始天尊的塑造就是具體的例證。元始天尊最早的雛形是
元始天王,③首見於南北朝所出的《元始上真眾仙記》。該書云:
「昔二儀未分,……天地日月未具,狀如雞子,混沌玄黃,已有盤古真人,天地之精,自號元始天王游乎其中。……經四劫,天形如巨蓋,……復經四劫,二儀始分,相去三萬六千里。……元始天王在天中心之上,名曰玉京山。」復經二劫,忽生太元玉女。
元始天王與之通氣結精,而生扶桑大帝東王公與西王母,再生天皇,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伏羲、神農等五帝是其後裔云云。④很顯然元始天王是天地萬物人類的始祖神,脫胎於盤古神話。盤古神話最早見於三國吳人徐整之《三五歷紀》,此書已佚,《太平御覽》卷二引有其中一則文字:「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
⑤兩相對比,模仿之跡,顯然可見。其他對三官大帝、酆都大帝、玉皇大帝的塑造,無不借助於古已有之的神話傳說。

二、道教造構神仙譜系的教理依據和基本原則

道教神仙譜系雖然表現出繼承傳統的明顯特色,但是又對所選取的神靈進行必要的加工,並根據需要新創一些神靈。
其對已有神靈的加工和新神的創造,遵循了共同的教理依據——「道」和「氣」,以及共同的基本原則——「化」。
「道」是道教的最高信仰和教義樞要,也是道教創神的基本依據。不賦予神靈以道性,無從成其為道教神仙。早期道教在塑造祖神老子時,即謂:「老子者,道也。乃生於無形之先,起於太初之前,行於太素之元,浮游六虛,出入幽明,觀混合之未別,窺清濁之未分。」⑥視老子為道的體現者和化身。
《老子想爾注》亦云:「一者道也,……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⑦其後,宋謝守灝集歷代各類神仙傳記中有關太上老君之事跡,編成《混元聖紀》,其中有云:「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萬教之宗元,出乎太無之先,起乎無極之源,……
終乎無終,窮乎無窮者也。「⑧六朝時,道教各派根據發展的需要,擴大了神靈體系,在新創最高神三清時,同樣運用了」道「的原則。《雲笈七簽》卷二引《太真科》曰:」混沌之前,道氣未顯,於恍莽之中,有無形象天尊,謂無象可察也。……
又經一劫,乃生元始天尊,謂有名有質為萬物之初始也。極道之宗元,挺生乎自然,壽無億之數,不始不終,永存綿綿,消則為氣,息則為人,不無不有,非色非空,居上境為萬天之元,居中境為萬化之根,居下境為萬帝之尊,無名可宗,強名曰道。「⑨把道的體現者的角色轉由三清承擔,蓋以為只有道教最高神才能最完美地體現道的神性,才是道的化身。
最高神之下的眾神仙,分別按其位次的高低,擁有相應的道性。總的說來,「尊神」、「仙真」道性多些,「俗神」道性少些。
「氣」是道教塑造神靈的另一教理依據。道教從成立之日起,即受兩漢元氣說之影響,十分重視氣的作用,認為原始之氣生天生地生萬物。道書中,「氣」與「道」,有時被視作相異、相關之二物,有時被視作一物,皆具天地本始之意。道教用此概念造神時,與「道」一樣具有十分玄妙的作用。南朝宋時所出的《三天內解經》即用之以寫老子之化生,其捲上曰:「幽冥之中,生乎空洞,空洞之中,生
乎太無,太無變化玄氣、元氣、始氣,三氣混沌相因,而化生玄妙玉女。玉女生後,混氣凝結,化生老子。……
老子者,老君也。「『AB《雲笈七簽》又用之以寫三清之產生,其卷三《道教三洞宗元》曰:」原夫道家由肇,起自無先,垂跡應感,生乎妙一,從乎妙一,分為三元,又從三元變生三氣,……三元者,第一混洞太無元,第二赤混太無元,第三冥寂玄通元。從混洞太無元化生天寶君,從赤混太無元化生靈寶君,從冥寂玄通元化生神寶君。「AC既然三元變生三氣,又化生三位天神,此三位天神自然即為三
氣所化或為三氣之體現者。這三位天神實即後世所稱之三清尊神。故後世有」一氣化三清「之說,表明」氣「是構造道教最高神的基本要素。同樣,最高神之下的眾神仙,也由「氣」所構成。如「玉帝,在道教即三清之化。」AD即三清祖氣所化,「五老上帝者,五氣之根宗,五行之本始也。」AE表明玉皇大帝、五老君的「氣」是直接源自根宗。用「道」與「氣」造構神靈時,道教遵循其「化」的原則,即變化的思想。這是道教的一大特色。無變化即難以設想人能經過修煉變成長生不死的神仙,人們稱由人變仙者為「羽化登仙」,即指出了化的作用。《太上業報因緣經》借元始天尊之口論其化身過程,曰:「始有天地龍漢之初,吾號『無形』,化在玉清境,出大洞真經下世教化,……延康之時,吾號『無名』,化在上清境,出洞玄寶經下世教化,……赤明開運,吾號『梵形』,化在太清境,出洞神仙經下世教化。「AF三清之下的眾神,亦由道或氣所化生。《洞神經》云:
「大道降神,應接一切,或有名無字,有字無姓,或有位號,姓名亦無,各由感致,參差不同,是謂正神皆道應化。」AG

三、造構神仙與編製神仙譜系的歷史進程

造構神仙與編製譜系經歷了一個由少到多和由紛雜無序到較有系統的演變過程:
(一)漢魏兩晉是道教神仙譜系的初創時期。其早期經典《太平經》既確定神仙、真人為崇拜對象,又將儒家的聖人、賢人納入神仙譜系,將它們分為六等:「一為神人,二為真人,三為仙人,四為道人,五為聖人,六為賢人。」謂「此皆助天治也。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風雨,道人主教化吉凶,聖人主治百姓,賢人輔助聖人,理萬民錄也,給助六合之不足也。」AH此時的神仙譜系比較粗疏,
呈現初創時期的原始狀態。
這時期活動的主要道派五斗米道,除稱老子為太上老君,又造構了天、地、水三官,此外,則不見造構他神。這與當時五斗米道不重視偶像崇拜有關。如張魯(或雲張陵)所作《老子想爾注》十分強調《老子》道「無名」、「無象」的觀點,反對給「道」取姓名,設狀貌,因此,這時期所創神靈是很少的。
(二)南北朝是道教大量造構神仙和進行初步整理的時期。陸修靜在改造南天師道(原五斗米道)時,仍然堅持三張傳統,認為「大道虛寂,絕乎狀貌。」AI道士祀神的主要場所「靖室」應該注重「清虛」,「灑掃精肅,常若神居,唯置香爐香燈、章案書刀而已。」AJ但寇謙之在改造北天師道時,卻與此觀點完全相反。一方面借太上老君之名,自立「天師之位」,表示仍尊太上老君為該教主,另方面,
又另造新神,為其神權張目。除製造太上老君之孫李譜文授予《錄圖真經》神話外,「又言二儀之間有三十六天,中有三十六宮,宮有一主。最高者無極至尊,次曰大至真尊,次天覆地載陰陽真尊,次洪正真尊,……「AK造神最多者,是東晉中後期新出現的上清派和靈寶派,它們在南北朝時所撰著的經書中,另 蹊徑,造構新的至上神,主要有元 天王、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太上玉晨大道君、太上靈寶天尊等,聲稱上清、靈寶派經書都是這些尊神在天宮中講說而傳於世者。
次於尊神的新神,更是不勝枚舉。北周所出道教類書《無上秘要》卷八十三和八十四,對南北朝時所創神仙作了彙集,中列鬼官七十八,地仙一百三十九,地真二十二,九宮真仙四十一,太清自然神九十九,太清真仙八十五,太極真仙九十三,共五百五十七名,LB天神、地祇、仙真、人鬼,樣樣俱全。
以上表明,南北朝所造神仙既多且雜,又漫無統序,使信眾無所適從,於道教傳播不利。南朝梁道士陶弘景有鑒於此,遂作《真靈位業圖》,意欲將此雜亂無章的諸多神靈,清理出一個較有次序的譜系來。他根據世俗「朝班之品序」和「高卑」原則,將五百多名天神、地祇、仙真、人鬼,用七個階次組織排列起來。第一中位(即第一神階,下同)以玉清元始天尊為主神,第二中位以玉晨玄皇大道君為主神,第三中位以太極金闕帝君為主神,第四中位以太清太上老君為主神,……最後第七中位以酆都北陰大帝為主神。每一中位之下,分列左位、右位、女真位、散位、地仙散位,分別容納若干天神、地祇、仙真、人鬼,LC編製出道教史上第一個神譜。
雖然此神譜並未完全系統化,但它將十分龐雜的神仙群納入七個系列,無疑比原來的漫無統序前進了一大步,並為後來的神譜編製奠定了基礎。
南北朝神譜整理中還有一個各派所奉最高神不一致,需要加以協調的問題。五斗米道(天師道)、樓觀道一直奉太上老君為最高神,而上清派、靈寶派則奉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或稱靈寶天尊)為最高神。這種情況也是不利於道教傳播的。
一些道士乃仿照佛教的「三身」說,將各派所奉的最高神糅合在一起,組成能共同接受的最高神,此即後來的三位一體的最高神「三清」。陶弘景的《真靈位業圖》即表現了這種傾向。其第一中位元始天尊之下,所列全為「天帝」、「道君」、「元君」,並無地祇、人鬼;而第二中位玉晨大道君之下,則納入了魏華存、許穆、
許翽等上清派創始人;第三中位金闕帝君之下,納入了徐來勒、葛玄等靈寶派所尊的創始人;第四中位太上老君之下,納入了以張陵為代表的天師道創始人。四個中位綜合成一個最高神,即可解決各派原有的矛盾。事實上,這四位主神的名目和突出地位,已經具備了其後「三清」的特徵,它實為「三清」的雛形。因此,《真靈位業圖》在道教神譜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較此稍後的《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日本吉岡義豐《道教經典史論》認為該書出於六朝末或隋代,最晚在唐初已經問世)在講造像注意事項時,又特別強調了元始天尊等三神的崇高地位,其卷二《造像品》云:「造像有六種相,宜按奉行:一者,先造無上法王元始天尊,太上虛皇玉晨大道(君),高上老子太一天尊;二者造大羅已下、太清已上三清無量聖真仙相;三者……」LD認為造頭三個神像是第一重要的。此三神恰好就是後來的三清,由此可見三清尊神在南北朝末或稍後已逐漸形成。但並未最後完成,因為現存的南北朝塑像及造像記中,只見有單個的元始天尊像或老君像,而無三清像,LE宮觀中更無三清殿;《隋書·經籍志(四)》在述道教源始時,亦只稱元始天尊,而不稱三清。LF(三)隋唐五代是三清最高神地位最後確立和神仙譜系
繼續編定時期。唐代崇奉道教,尊祖老子,封老子為「玄元皇帝」、「聖祖大道玄元皇帝」、「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聖祖廟(老子廟)遍及天下。因此,唐代前、中期道教宮觀中,仍只有元始天尊殿或老君殿,而無三清殿。中葉以後,三清殿、三清觀之名始見於記載。徐鉉《筠州清江縣重修三清觀記》載,該
觀原為紀念吳(猛)、許(遜)二真君而作,始為草堂道院,「年世彌遠,增修益崇。開成(836 ~840 )中,始詔賜號三清之觀。自時厥後,又逾十紀,……建三清之殿,造虛皇之台,設待賓
之區,敞飯賢之室。」LG三清之名,亦見於唐代道教齋神名單,《茶香室叢鈔》卷十四《三清》條云:「唐楊鉅《翰林學士院舊規·道門青詞例》云:謹稽首上啟:虛無自然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三清聖眾。」LH杜光庭刪定的《道門科范大全集》,在卷一至卷三之請神名單中,首列「斗極祖師洞真大道元始天尊,斗極宗師洞玄大道太上道君,斗極真師洞神大道太上老君。」LI卷四至卷六首列:
「虛無自然元始天尊,無極大道太上大道君,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LJ可見三清尊神的地位在唐代已最後確立了。
與此同時,其餘眾神的次序也正在編定中。如杜光庭《道門科范大全集》卷一至卷三,在三清之後所列神靈為:玉皇、紫微大天帝、北斗九星君、三官、五帝、九府四司諸君、六十甲子本命星君、玄中大法師、三天大法師等;LK卷四至卷六則列:高上玉皇、三十六天帝、東華、南極、西靈、北真、玄中大法師、三天大法師、日月九曜、南辰北斗、三官、五帝、本命星君、東嶽司命、名山洞府得道神仙、三
界應感一切真靈等。MB其餘各卷大體類此。
(四)兩宋是道教神仙譜系最後編定時期。北宋真宗、徽宗是著名的崇道皇帝,他們搞了很多降神和天賜的鬧劇。為了醮神的需要,曾命令大臣和道士整理道教醮儀,《宋史·王欽若傳》記王欽若曾撰著《列宿萬靈朝真圖》《羅天大醮儀》等。MC《歷世真仙體道通鑒·林靈蘁傳》載林靈素曾「被旨修正一黃箓青醮科儀,編排三界聖位,校正丹經子書。」MD林靈素所作的「編排三界聖位」的工作,對道教神
仙譜系的最後定型起了重要作用,南宋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編製的黃箓大齋醮神名單即據此改成,其卷三十九所列三百六十分位神仙名單,按其性質、品第,可分為以下十一個等次:(1 )
三清、四御;(2 )南極長生大帝、東極救苦天尊、木公道君、金母元君及三十二天帝;(3 )十太一、日月五星、北斗、二十八宿星君;(4 )五帝、三官、四聖;(5 )歷代傳經著名法師;(6 )魔王、神王、仙官;(7 )五嶽及酆都地府諸神;(8 )扶桑大帝及水府諸神;(9 )天樞院、驅邪院雷府等部主宰及諸神;(10)各種功曹、使者、金童、玉女、香官、吏役等;(11)城隍、土地及所屬神
眾。ME經過如此整理後,十分龐雜的神仙「隊伍」算是較有系統了。當然道教各科儀書所載神仙系統並不完全統一,但南宋留用光《無上黃箓大齋立成儀》、寧全真傳授之《靈寶領教濟度金書》等所載神仙系統,其主要神箓及其等次皆差別不大,故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所載不失為神仙譜系的代表,是道教神仙譜系最後編定的標誌。
註:
①②④⑧⑨ABACADAEAFAGAIAJLBLCLDLILJLKMBMDME 《道藏》第24冊774 頁,第25冊198 ~202 頁,第3 冊269 頁,第17冊780 頁,第22冊8 頁,第28冊413 頁,
第22冊13頁,第34冊632 頁,第31冊617 頁,第24冊724 頁,第24冊724 頁,第24冊779 頁,第24冊780 頁,第25冊233 ~244 頁,第3 冊272 ~281 頁,第24冊747頁,第31冊759 頁,766 頁,761 頁,768 頁,第5 冊408 頁,第31冊609 ~616 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年
③ 較早的一些道書如《真靈位業圖》將元始天王與元始天尊分為二神,經過一段時間的演變後,二者神性合一,只提元始天尊,而不見元始天王之名了
⑤ 《四部叢刊》三編第36冊,上海書店,1985年根據1935年商務印書館原本重印
⑥ 《全漢文》第11冊王阜《老子聖母碑》
⑦ 《老子想爾注校證》第1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AH 《太平經合校》第289 頁,中華書局,1960年
AK 《魏書》第8 冊3052頁,中華書局,1974年
LELG 參見《道家金石略》第35~45頁,第208 頁,文物出版社,1989年
LF 《隋書》第4 冊1091~1094頁,中華書局,1973年
LH 《筆記小說大觀》第34冊82頁,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
MC 《宋史》第27冊9563頁,中華書局,1977年

三清

《雲笈七簽》卷六:《三洞並序》云:「三清者,言三清淨土無諸染穢,其中宮主,萬緒千端,結氣凝雲,因機化現,不可窮也。」①據此,「三清」既指天神所居之三處勝境,即玉清聖境(在清微天)、上清真境(在禹余天)、太清仙境(在大赤天),合稱三清境;又指分別居住在上述三清境的三位至高神,即元始天尊(也稱玉清大帝)、靈寶天尊(也稱太上大道君、上清大帝等)、道德天尊(也稱太上老君、混元老君、降生大帝、太清大帝等)。
「三清」之稱始於六朝,開始僅指「三清境」。「三清」之作為道教尊神,是伴隨著道教三洞經書說逐步形成的。《道教義樞》卷二云:「但知洞真法天寶君住玉清境,洞玄法靈寶君住上清境,洞神法神寶君住太清境。故《太上蒼元上錄經》云:三清者,玉清、上清、太清也。」《九天生神章經》稱:「天寶君者則大洞之
尊神。」注曰:「天寶君玉清元始天尊也。」靈寶君者則洞玄之尊神,注曰:「靈寶君上清天尊也。」神寶君者則洞神之尊神,注曰:「神寶君太清天尊也。」②但此「三寶尊神」開始並非「三清尊神」,按唐武宗時(841 ~846 )的道教神靈排列,先為元始天尊,太上大道玉晨君,太上老君(即三清尊神),其後為「玉清大有天
寶君,上清妙玄靈寶君,太清太極神寶君三寶尊神」。③另《業報經》《應化經》並云:「天尊曰:吾以道氣,化育群方,從劫到劫,因時立化。吾以龍漢元年號無形天尊亦名天寶君,化在玉清境,說洞真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聖,大乘之道也。……吾以延康元年號元始天尊亦名靈寶君,化在上清境,說洞玄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真,中乘之道也。……吾以赤明之年號梵形天尊亦名神寶君,化在太清境,說洞神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仙,小乘之道也」。④還有《元始上真眾仙記》稱:玄都玉京七寶山,在大羅之上,有上、中、下三宮。上宮是盤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元聖母所治。中宮太上真人,金闕老君所治。下宮九天真皇,三天真王所治。這些不同派別的不同解釋,雖有差異,但都促成了「三清尊神」的最終定型。唐《老君聖紀》稱:
「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極宮即太上老君,位在三十三天之上也。」⑤南宋金允中在探討與總結以上三清、三寶、三洞之間的關係後,認為:「三尊之號在經中只稱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其別號則曰天寶君、靈寶君、神寶君;以三境之名而稱之則曰玉清、上清、太清;以三洞之書而名之則曰洞真、洞玄、洞神。」
⑥在「三清尊神」中,以太上老君出現最早。東漢末五斗米道成立時,即以太上老君為至高神。至東晉上清、靈寶派出,其《上清》、《靈寶》經中,始相繼出現元始天王、元始天尊、太上玉晨大道君、太上大道君等新的至高神。鑒於各派新出現眾多神靈,梁陶弘景《真靈位業圖》,企圖予以系統化,其中「三清尊神」的雛形已基本確立。在此前後,諸書在言及三清尊神時,又有種種不同說法。如說:「道不可無師尊,教不可無宗主,故老君師太上玉晨大道君焉,大道君即元始天尊之弟子也。」⑦「說經教主元始天尊,抱送玉帝道君(靈寶)天尊,流演聖教降生(道德)天尊。」⑧「元始乃道中之祖為靈寶祖師,道君乃法中之祖為宗師,老君乃教中之祖為真師。」⑨若從它們出現之先後為序,先為「老君」,次為「元始」,後
為「道君」。此外,五代閩主供奉「三清」為寶皇大帝、天尊、老君。
AB元始天尊居「三清尊神」之首,在宮觀「三清殿」裡居中。其名最早為元始天王,晉葛洪《枕中書》云:「昔二儀未分,溟涬鴻濛,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狀如雞子,混沌玄黃,已有盤古真人,天地之精,自號元始天王。」雖然道書中有將元始天王與元始天尊當作兩位尊神,但正如宋代道士寧全真所說,元始天尊者「故稱雲元始天王者是也」。AC《雲笈七簽》卷一百一,撰列諸尊神傳紀,亦首列
《元始天王紀》,可見宋時已當作一位尊神了。南朝梁陶弘景撰《真靈位業圖》,共分七個神階,元始天尊列為第一神階的中位,《隋書·經籍志》也載:「道經者云:有元始天尊,生於太元之先,稟自然之氣,沖虛凝遠,莫知其極。」道書認為:「玉清元始天尊也,本玄一之氣,凝結至高曰天,上有主宰謂之帝,道居帝之先,故為元始。」AD唐末道士杜光庭於廣明二年(881 )進《三界混元圖》於朝,其中敘曰「天尊者極道之宗元,挺生自然,消則為氣,息則為形,不無不有,非色非空,不終不始,永存綿綿。居上境為萬天之元,居中境為萬化之根,居下境為萬化之尊,無名可宗,強名曰天尊,蓋世人尊之如天,仰之則彌高,攀之則無階,杳杳冥冥……生萬物而不為主宰,御萬化而不為言,至尊、至極,故曰天尊也。」AE《雲笈七
簽》卷一百一《元始天王紀》云:「元始天王稟天自然之胤,結形未沌之霞,托體虛生之胎,生乎空洞之際。時玄景未分,天光冥遠,浩漫太虛,積七千餘劫,天朗氣清,二暉韁絡,玄雲紫蓋映其首,六氣之電翼其真……進登金闕,受號玉清紫虛高上元皇太上大道君……元皇位在玉清,掌括上皇高帝之真。」總之,從兩晉到南北朝時,元始天尊已逐步駕臨於太上老君之上,成為道教第一位至高神。
靈寶天尊居「三清尊神」第二位。南北朝時《上清》《靈寶》經相繼出現太上玉晨大道君、太上大道君。梁陶弘景《真靈位業圖》列第二神階中位,名「上清高聖太上玉晨玄皇大道君」為萬道之主。《雲笈七簽》卷一百一的《太上道君紀》《上清高聖太上玉晨大道君紀》所記略同,但又稍有差異。
據《靈寶略紀》稱:「太上大道君以開皇元年托胎於西方綠那玉國,寄孕於洪氏之胞,凝神瓊胎之府三千七百年,降誕於其國郁察山浮羅之岳丹玄之阿側,名曰器度字上開元,及其長乃啟悟道真,期心高道,坐於枯桑之下,精思百日。而元始天尊下降,授道君靈寶大乘之法十部妙經。……元始乃與道君游履十方,宣佈法緣,既畢,然後以法委付道君,則賜道君太上之號,道君即為廣宣經箓,傳乎於世。」AF又據《洞淵集》稱:「玉晨道君者,乃大道之化身也。言其有不可以隨迎,謂其無復存乎恍惚,所以不有而有,不無而無,視之無象,聽之無聲,於妙有妙無之間大道存焉。道君即審道之本,洞道之元,為道之氣,即師事元始天尊,稱受道弟子焉。猶是老君稟而師之矣!居上清真境禹余天中,降金科寶箓、三洞仙經,付經師郁羅翹真人,傳教於萬國焉!」AG上清、靈寶派新造作的太上道君,依然以「道」為根,體現了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的思想。後之靈寶天尊即由太上大道君衍化而來。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居「三清尊神」的第三位,是道教初期崇奉的至高神。原為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東漢明帝、章帝之際(58~88),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聖母碑》云:「老子者,道也。乃生於無形之先,起於太初之前,
行於太素之元,浮游六虛,出入幽冥,觀混合之未別,窺濁清之未分。」將老子神化為先天地之神物,並與「道」相等同。順帝時(126 ~144 )張陵在巴蜀鶴鳴山創立五斗米道,即奉老子為教主。據傳張陵在傳教布道時作的《老子想爾注》稱:「一者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間,但往來人身中耳。……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 衛 侖,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耳。」AH首次在道書中出現了太上老君的名號。
至魏晉南北朝,太上老君之名益顯。北周武帝建德三年五月「初斷佛、道兩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據道書稱,當時太上老君曾遣使顯靈。時過一月,武帝即又下詔曰:「至道弘深,混成無際,體包空有,理極幽玄。……今可立通道觀於都城……並宜弘闡,一以貫之。」AI說明當時已經開始利用太上老君干預朝政了。
至唐,太上老君之威靈更盛。他不僅被奉為李唐王朝的始祖,幫助唐高祖李淵平定天下,據稱當武則天篡奪李唐王朝後,又顯靈降世,謂「武後不可革命」,AJ「不得輒立異姓。……武後亦終懼此言,不敢立武三思「。AK因此,天寶年間,玄宗最後為他上」大聖祖高上金闕玄元天皇大帝「尊號。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八月加號為」太上
老君混元上德皇帝』。雖然歷代帝王和民間傳統都奉太上老君為道教始祖,但在道教三清尊神中仍居第三位。
註:冖邰堍茛蔻擷啖酇CADAEAFAGAJAK  《道藏》第22冊32~33頁,第6 冊464~465 頁,第9 冊470 頁,第22冊32~33頁,第25冊340 頁,第31冊478 頁,第18冊5 頁,第3 冊527 頁,第30冊731 頁,第30冊730 頁,第6 冊464 ~465 頁,第31冊478 頁,第22冊14~15頁,第23冊836 頁,第17冊792 頁,第17冊858 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年AB 《資治通鑒》第19冊9202頁,中華書局,1956年AH 《老子想爾注校證》第1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AI 《周書》第1 冊85頁,中華書局,1971年

四御

四御是僅次於三清尊神的主宰天地萬物的四位天帝。即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勾陳上宮天皇大帝和后土皇地祇. 四御中最受崇拜的是玉皇大帝,又稱玄穹高上玉皇大帝,昊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帝。
全稱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為道教所奉的總執天道的大神,位居三清之後的四御之首。
「玉皇」之名,首見於梁陶弘景《真靈位業圖》它在所列神譜第一中位「玉清元始天尊」之下,列「玉皇道君」,位居右位第十一;又列「高上玉帝」,位居右位第十九。
《三洞珠囊》卷二引南朝陳馬樞《道學傳》第七云:「陸修靜……初至九江,九江王問道佛緣失同異,先生(指陸修靜)答:在佛為留秦,在道為玉皇,斯亦殊途一致耳!」
①留秦即梵文krakucchanda音譯拘留秦,一譯拘留孫,為部派佛教以後所稱過去的七佛之一,這裡將道教的「玉皇」與佛教的「留秦」相類比,表明玉皇在道教神系中的地位是不低的。《道學傳》謂此言出自陸修靜之口,是否如此,已難考證,至少證明南朝陳時道教神系中確有地位不低的玉皇。唐史崇等編《一切道經音義妙門由起》徑稱玉皇天尊是道教最高神元始天尊之別號或三世之一,其《明天尊第二》引《天師請問經》云:「道為最尊,常在三清,出諸天上,以是義故,故號天尊。或號玉帝,或號高皇,隨順一切也。」②又引《靈寶齋儀》云:「過去高上玉皇天尊,未來太極天尊,見(現)在元始天尊。」③又引《寶玄經》稱天尊有十號,「一號自然,二號無極……九號玉皇,十號陛下。」④《雲笈七簽》亦有類似說法,
其卷三《道教本始部·道教三洞宗元》云:「三代天尊者,過去元始天尊,見在太上玉皇天尊,未來金闕玉晨天尊。……三代天尊亦有十號,一曰自然,二曰無極,……九曰玉皇,十曰陛下。「⑤以上說法,皆出於南北朝至唐代。唐詩人李白、杜甫、韋應物、韓愈、柳宗元、白居易等,亦多有吟詠玉皇之句。如韋應物《學仙二首》詩,其一云:」昔有道士求神仙,靈真下試心確然。千鈞巨石一發懸,臥之石下十三年。存道亡身一試過,名奏玉皇乃升天。雲氣冉冉漸不見,留語弟子但精堅。」⑥白居易《夢仙》雲詩:」人有夢仙者,夢身升上清。……須臾群仙來,相引朝玉京。安期羨門輩,列侍如公卿。仰謁玉皇帝,稽首前致誠,帝言汝仙才,努力勿自輕。卻後十五年,期汝不死庭。再拜受斯言,既寤喜且驚。……
⑦在詩人們筆下,玉皇大帝是神仙世界的最高神,得道成仙者都須向它朝拜,群仙猶如世上皇帝之公卿,皆列班隨侍其左右。
兩宋崇道,對玉帝的尊崇尤甚。宋真宗於大中祥符五年(1012)「十一月丙申,親祀玉皇於朝元殿」。⑧七年九月「辛卯,尊上玉皇聖號曰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⑨徽宗於「政和六年(1116)九月朔,復奉玉冊、玉寶,上玉帝尊號曰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AB道教亦為之編寫經書,制定齋儀。《高上玉皇本行集經》捲上有玉皇修道證果的故事。略云:古有光嚴妙樂國王無嗣,其皇后夢見太上道君抱一嬰兒與之,覺而有孕,生為王子。後嗣位有道,復捨國入山修行,歷三千二百劫,始證金仙,頓悟大乘正宗,又經億劫,始證玉帝。AC南宋寧全真授、王契真纂之《上清靈寶大法》曰:「昊天上帝,諸天之帝,仙真之王,聖尊之主。掌萬天升降之權,司群品生成之機。三洞四輔禁經之標格,大梵
至妙無為之神威,乃三界萬神、三洞仙真之上帝君也。……以形象言之謂之天,以主宰言之謂之帝,故曰玉真天帝玄穹至聖玉皇大帝。」AD儘管其地位如此崇高,但仍不超過最高神——三清。在道教經書中,它總是作為元始天尊的僚屬聆聽講經(如《高上玉皇本行集經》所示),在齋醮請神儀式中,也只有在奏請三清之後才被請到。
道教的如此安排,曾遭到儒家學者們的非議。朱熹說:「道家之徒欲仿其(指佛教——引者注)所為,遂尊老子為三清: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而昊天上帝反坐其下,悖戾僭逆,莫此為甚!」AE面對儒家的批評,道士們曾作過許多解釋。《高上玉皇本行集經注·玉帝尊次考》云:「玉帝,在道教即三清之化,道家先三清者,先虛無而後妙有,所謂無極而太極,非有尊卑之殊。」AF林靈真所編
的《靈寶領教濟度金書》醮神時先列三清,後列四御的安排作了具體解釋,曰:「醮壇即醮筵也。中間高設三清座,……又設七御座(七御座之首為玉皇)……蓋玉清為教門之尊,昊天為三界之尊,各居一列,各全其尊故也。」AG意思是說,醮壇中間是兩列神位,是兩個首席,並無尊卑之別。次為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傳為協助玉皇執掌天經地緯、日月星辰、四時氣候之神。
據《上清靈寶大法》卷十稱:「北極大帝則紫微垣中有大帝座是也。按《天文志》,南極入地三十六度,北極出地三十六度,天形倚側,半出地上,半還地中,萬星萬氣悉皆左旋,南北極為之樞紐,惟此不動,故天得以轉也。世人望之在北,而實居中天,為萬星之宗主,三界之亞君,次於昊天,上應元氣是謂北極紫微大帝也。」
三為勾陳上宮天皇大帝,傳為協助玉皇執掌南北極與天地人三才,統御諸星,並主持人間兵革之神。「天皇大帝乃北極帝座之左有星四座,其形聯綴微曲如鉤,是名勾陳,其下有大星正居其中,是為天皇大帝也。其總萬星為普天星 宿曜之帝,位同北極,而北極卻為樞紐,而天皇亦隨天而轉,上應始氣,三氣之下,萬天之上,三界之中,莫不尊於此三帝。」AH四為后土皇地祇,傳為掌陰陽、生育萬物之美與
大地山河之秀的女神。
「后土」之稱始於春秋,「土正曰后土,……
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AI」中央土……其帝黃帝,其神后土。「AJ古代奉祀為男像,唐武則天前已為女像。宋真宗潘皇后在嵩山建殿,奉后土玄天大聖後像。並於大中祥符五年(1012)誥封」后土皇地祇「。AK徽宗政和六年(1116)上徽號曰」承天傚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LB自是以後,后土皆為女像。
四御又有另一不同解釋,稱之為「四極大帝」,北方曰北極紫微大帝總御萬星,南方曰南極長生大帝總御萬靈,西方曰太極天皇大帝總御萬神,東方曰東極青華大帝總御萬類。四御的出現,大概不早於宋。《修真十書》卷七《丹訣歌》曰:「九九道至成真日,三清四御朝天節。」《道藏輯要》柳守元《三壇圓滿天仙大戒略說》
「賴我三清道祖,玉帝至尊,五老四御,九極十華以及古聖高真遞傳妙道」。從這兩條資料對於四御的不同排列,可看到「四御」內涵確有兩種解釋,《丹訣歌》將三清與四御相連,此四御即為以玉皇大帝為首的四位天帝;柳守元將五老與四御相連,則四御即為四極大帝。不過前說更為普遍,為道教塑造神像和齋醮中普遍採用。
註:
①②③④⑤ACADAFAGAH 《道藏》第25冊305 頁,第24冊724 頁,第24冊762
頁,第24冊762 頁,第22冊14頁,第1 冊717 頁,第30冊730 頁,第34冊632 頁,第7 冊28頁,第30冊731 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年
⑥⑦ 《全唐詩》第6 冊2001頁,第13冊4655頁,中華書局,1960年
⑧⑨ABLB 《宋史》第1 冊152 頁,第1 冊157 頁,第8 冊2543頁,第8 冊2543頁,中華書局,1977年
AE 《朱子語類》第8 冊3005頁,中華書局,1986年
AIAJ 《十三經註疏》下冊2123~2124頁,上冊1371~1372頁,中華書局,1980年
AK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后土皇地祇》


五老君

五老君是早期道教尊奉的五位天神:東方安寶華林青靈始老君(簡稱青靈始老蒼帝君),南方梵寶昌陽丹靈真老君(簡稱丹靈真老赤帝君),中央玉寶元靈元老君(簡稱元靈元老黃帝君),西方七寶金門皓靈皇老君(簡稱皓靈皇老白帝君),北方洞陰朔單郁絕五靈玄老君(簡稱五靈玄老黑帝君)。①此五位天神,蓋源於古之「五帝」傳說。
戰國成書的《周禮·天官·大宰》云:「祀五帝」。唐賈公彥疏云:「五帝者,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弩,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葉光紀。」
賈疏實據兩漢緯書,《河圖》云:「東方青帝靈威仰,木帝也;南方赤帝赤熛怒,火帝也;中央黃帝含樞紐,土帝也;西方白帝白招拒,金帝也;北方黑帝葉光紀,水帝也」。
②《詩含神霧》等有類似記載。由此可見經學家以緯解經之真面。
道教出現後,對緯書之五帝略加修飾而成五方五老。南朝宋前所出之《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捲上云:「東方安寶華林青靈始老,號曰蒼帝,姓閻諱開明,字靈威仰。頭戴青精玉冠,衣九氣青羽衣。常駕蒼龍,建鶉旗,從神甲乙,官將九十萬人。……
上導九天之和氣,下引九泉之流芳,養二儀以長存,護陰陽以永昌「;」南方梵寶昌陽丹靈真老,號曰赤帝,姓洞浮,諱極炎,字赤熛弩。頭戴赤精玉冠,衣三氣丹羽飛衣。
常駕丹龍,建朱旗,從神丙丁,官將三十萬人。
……上導泰清玄元之靈化,下和三氣之陶鎔,令萬物之永存,運天精之南夏「;」中央玉寶元靈元老,號曰黃帝,姓通班,諱元氏,字含樞紐。頭戴黃精玉冠,衣五色飛衣。常駕黃龍,建黃旗,從神戊己,官將十二萬人,……上等自然之和,下旋五土之靈,天地守以不虧,陰陽用之不傾「;」西方七寶金門皓靈皇老,號曰白帝,姓上金,諱昌開,字曜魄寶,一字白招拒。頭戴白精玉冠,衣白羽飛衣。常駕白龍,建素旗,從神庚辛,官將七十萬人。……上導洪精於上天,下和眾生於靈衢「;」北方洞陰朔單郁絕五靈玄老,號曰黑帝,姓黑節,諱靈會,字隱侯局,一字葉光紀。頭戴玄精玉冠,衣玄羽飛衣。常駕黑龍,建皂旗,從神壬癸,官將五十萬人。……上導五帝之流氣,下拯生生之眾和,護二儀而不傾,保群命以永安。「③《五符本行經》也作了類似的敘述,並云:」五老帝君皆天真自然之神,故曰元始五老,非後學而成真者。「④道書稱,有」赤書玉篇真文「五篇,由此五老君掌管。
南宋道教學者金允中在論述五老君的存在時,以道教氣說加以解釋。他說:「五老上帝者,五氣之根宗,五行之本始也。及其見於天文者,則為五星,或為五帝座。……
凝質具體,遂為五嶽,……是為五嶽之帝。……下至於物,為金木水火土,於事為帝,於人為五臟,皆此五氣也「。⑤故」以理言之,莫若隨五氣之所寓而稱,在天中則稱五老上帝,在天文則稱五帝座及五方五星,在神靈則稱五方五帝,在山岳則稱五嶽聖帝,在人身則稱五臟神君,豈不通理而易行。「⑥ 註:
① 此處所記全名見《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簡稱見《太上洞玄靈寶五帝醮祭招真玉訣》
② 《重修緯書集成》卷六第166 頁,日本明德出版社,昭和53年
③④⑤⑥ 《道藏》第1 冊784 ~785 頁,第2 冊208 頁,第31冊617 頁,618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年

五星七曜星君

道教崇奉的七位星神。指日、月及五星。五星為歲星(木星)、熒惑星(火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鎮星(土星)。五星又稱五曜,和日、月合稱七曜,尊之為星君。
日、月及五星之崇拜,起源很古。西漢以前,雍州即有專門祭祀它們的祠廟。《史記·封禪書》曰:「雍有日、月、參、辰、南北斗、熒惑、太白、歲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之屬,百有餘廟」。①兩漢時,多據星象以占驗人事。現存緯書輯文中,即多以日、月、五星運行之位置及表露之顏色等,以預言人事之吉凶。道教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給以姓氏、服色,賦予威權職掌,使之具有完全的擬人神(AnthropomorNphicGod )表徵而崇拜之。道教以日為大明之神,稱為日宮太丹炎光郁明太陽帝君,或稱日宮太陽帝君孝道仙王,作男像,以金色太陽為飾。以月為夜明之神,稱名月宮黃華素曜元精聖後太陰元君,或稱月宮太陰皇君孝道明王,作女像,以白色月光為飾。《玄門寶海經》曰:「陽精為日,陰精為月,分日、月
之精為星辰。」②《雲笈七簽》卷二十四《總說星》云:「五星者,是日月之靈根,天胎之五藏,天地賴以綜氣,日月系之而明。東方歲星真皇君,名澄瀾,字清凝。……南方熒惑真皇君,姓皓空,諱維淳,(字)散融。……(西方)太白真皇君,姓皓空,名德標。……(北方)辰星真皇君,名啟咺,字積原。……(中央)鎮星真皇君,名藏睦,字耽延。「③此名目又見於《太上五星七元空常訣》及《太上飛步五星經》等書中。《太上洞真五星秘授經》則徑直以木、金、火、水、土稱五星君,並對其服飾、
職掌作了如下描述:「東方木德真君,主發生萬物,變慘為舒。如世人運氣逢遇,多有福慶,宜弘善以迎之。其真君戴星冠,躡朱履,衣青 際俸 之衣,手執 簡,懸七星金劍,垂白玉環珮」;「西方金德真君,主就斂萬物,告成功肅。如世人運氣逢遇,多有災怪刑獄之咎」(服飾略);「南方火德星君,主長養萬物,燭幽洞微。如世人運氣逢遇,多有災厄疾病之尤,宜弘善以迎之」(服飾略);「北方水德真君,通利萬物,含真娠靈,如世人運氣逢遇,多有 種 劾掠之苦。宜弘善以迎之」(服飾略);「中央土德真君,主四時廣育萬類,成功不愆。如世人運氣逢遇,多有憂塞刑律之厄,宜弘善以迎之」(服飾略)。④《太上洞神五星諸宿日月混常經》又將五星和儒家五常相配,得出十分吉祥的結論。
略云:「木,歲星之精,其性仁,……有所求者,但以心事白之,無不從允」;
「火,熒惑之精,其性禮,……好人求心事,俯對以禮,是人皆得從志」;
「土,鎮星之精,其性信,……遇者子孫富貴,錢財日自資(滋)長」;
「金,太白之精,其性義,……識者求之,無不稱遂」;
「水,辰星之精,其性智,……識者求之,以文書術數授與人」。⑤又謂「日者,太陽之精,……有遇者,必得仙術」。「月
者,太陰之精,……所求皆得,有所得者即是度世不死之術。」⑥
註:
① 《史記》第4 冊1375頁,中華書局,1959年
②③④⑤⑥ 《道藏》第22冊178 頁,180 頁,第1 冊870 ~871 頁,第11冊429 頁,430 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年

北斗七星君

北斗七星君是道教崇奉的七位星神,即北斗七星。
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對北斗七星的觀察早有記錄,但七星之名最完整的記載,始見於漢代緯書。最初有兩種名稱,一為《春秋運斗樞》所記。曰:「第一天樞,第二旋,第三璣,第四權,第五衡,第六開陽,第七搖光。第一至第四為魁,第五至第七為標,合而為鬥。」①道教形成後,以北斗為天神加以崇拜,並對之作種種神學解釋。《雲笈七簽》卷二十四《總說星》曰:七星第一星「名曰天樞,魂神斗次;第二星名曰天璇,魂神斗次行;第三星名曰天機,魄精斗次行;第四星名曰天權,魄精斗次行;第五星名曰玉衡,魄靈斗次行;第六星名曰闓陽,魄靈斗次行;第七星名曰搖光」。②同時又稱北斗有九星,為九皇之神,謂「北斗九星,七見(現)二隱」。《雲笈七簽》卷二十四《北斗九星職位總主》云:「《黃老經》曰:北斗第一天樞星,則陽明星之魂神也;第二天璇星,則陰精星之魂神也;第三天機星,則真人星之魄精也;第四天權星,則玄冥星之魄精也;第五玉衡星,則丹元星之魄靈也;第六闓陽星,則北極星之魄靈也;第七搖光星,則天關星之魂大明也。」(下
第八、九星略)③其後又引《河圖寶錄》敘述九星之姓諱及職掌。以上《雲笈七簽》所述北斗七星之名,即據緯書《春秋運斗樞》。
二為《洛書》所記。它除記上述七名外,又記有另外七個名稱,曰:「開陽重寶,故置輔翼,易斗中曰北斗:第一曰破軍,第二曰武曲,第三曰廉貞,第四曰文曲,第五曰祿存,第六曰巨門,第七曰貪狼。」④另一批道書則據此以述北斗七星,只把次序作了顛倒。如《北斗治法武威經》所云:第一天樞,名魁,字貪狼,第二天任,名,字巨門,第三天柱,名,字祿存,第四天心,名,字文曲,第五天禽,名,字廉貞,第六天輔,名,字武曲,第七天沖,名魒,字破軍,……「並各有具體職掌。⑤《玉清無上靈寶自然北斗本生真經》《太上玄靈斗姆大聖元君本命延生心經》等,亦稱」貪狼「、」巨門「等為北斗七星之名,並有紫光夫人感蓮花化生北斗七星的故事流布民間。 略云:龍漢時有一國王名周御,其妃名紫光夫人。某日,夫人於 池 秀逶 ,忽感蓮花九朵化生九子。長為天皇大帝,次子為紫微大帝,其餘七子為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七星。「二長帝君居紫微垣太虛宮中勾陳之位。」「紫光夫人亦號北斗九真聖德天後,道身玄天大聖真後,……慶華紫光赤帝。「⑥即他書所稱之鬥姆元君。《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
及《上清靈寶大法》卷三十九等,即據此稱北斗七星為:北斗陽明貪狼星君,北斗陰精巨門星君,北斗真人祿存星君,北斗玄冥文曲星君,北斗丹元廉貞星君,北斗北極武曲星君,北斗天關破軍星君。再加八、九二星,為九皇星君。⑦古代很重視北斗七星的作用。
《史記·天官書》說:「北斗七星,所謂『旋、璣、玉衡、以齊七政』。……斗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繫於鬥。」⑧所謂「七政」,據《索隱》引《尚書大傳》,指: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
即是說,自然界天地的運轉、四時的變化、五行的分佈,以及人間世事 否泰皆由北斗七星所決定。
其後的緯書更對此作了發揮。《河圖帝覽嬉》曰:「斗七星,富貴之官也;其旁二抠 。

回覆文章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4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