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水燈的習俗

回覆文章
映竹
文章: 565
註冊時間: 2007年 6月 2日, 03:40

放水燈的習俗

文章 映竹 » 2007年 9月 3日, 13:31

水中的水鬼和孤魂,是用--放水燈--來通知他們普渡的時間。「水燈」是用竹條三節,綁好與紙糊成盒子的形狀或糊成尖頂的「紙厝」。在紙厝上寫了「水燈首」或「水燈頭」,而在厝內貼上紅紙「慶讚中元」或「普渡陰公」等字樣,並且在其中插齒一對蠟燭和幾枝香。所有的紙厝是安放在黃麻編成的筏,或是用香蕉茼做成排的筏,借著浮力漂流在水面的。
信士手捧著水燈,在普渡的前一天,由道士領導,先遊行各市街道,來到河邊時再放在水面上,讓它漂流而去。如果放水燈是在黃昏或夜晚舉行,點點燈火在水上漂流,遠看燈光閃爍,別有情趣。
「中元節」的普渡民俗和一般節日或紀念日的活動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的區別具陰森傳統的色彩,並使人在慎終追遠之時,也興起了「撫今追者」人生的倫理情感和展望。
以「放水燈」為例,是在廟普的前一天晚上舉行,吸引了很多看熱鬧的人潮,俗稱「放水燈」的普渡民俗,是藉著水燈的燈光,將淹死的鬼魂聚集起來,讓他們浮出陽世,以便普渡。「放水燈」並不是臺灣本地專有民俗,在大陸各地也有放水燈的習俗。「水燈」分有「水燈頭」和「水燈排」兩種。水燈頭有圓形燈,上面寫著「某某寺廟慶讚中元」燈排列於遊行前列最前頭。小屋形狀的水燈排在最後。屋幾顆銅板錢,再將所有的燈放入河中,任其漂流而去。

望海巷海邊數年來已成為基隆水燈之夜的施放地點,平常僻靜的海灘一到中元夜卻是熱鬧非凡。在基隆的中元普渡史上,這不是最早的放水燈頭處,據地方父老說,較早基隆港尚未建成現代化港口前,是天然港,當時居民較少,可就近在港邊附近海濱燃放;後來隨著港口的繁榮,放水燈的地點也就數度遷移,在諸多考慮及衡量後,終於選定鄰近的八斗子望海巷的寬闊海邊。在空地上先排好香案、供桌,供獻三牲祭品,由法師率領僧眾誦經施化,這時字姓的水燈頭都已排在場內,燈火通明,人影幌動。等誦經完滿後,開始燒化經衣、銀紙,並燃放鞭炮,在飛揚的紙錢與炮聲中,各字姓宗親會協力將水燈頭抬到海濱,放入海中。水燈頭內放置紙錢、經衣,點燃的燭火就在萬目期待下,一座座水燈頭被一一點燃,隨著潮水飄向海中。
基隆地區的水燈頭,由於以字姓為單位製作,所以做得特別大,糊紙式樣也較考究,舊時全以竹、浮材及色紙糊成,可以看出糊紙藝術的今昔變化。由於放水燈的用意是為了召請海上孤魂,燃放前要誦經召請慰安;也要化贈棲止之所與通用之財,所以紙屋要美觀,冥紙經衣也要足夠。而民間也都相信焚化水燈時,火要燒旺,要飄得遠,則字姓的運道也越旺越發。所以各字姓會派有豐富經驗的泳者在水中推送水燈,讓它飄遠。在漆黑的海上,映著一個個化盡的水燈頭,隨著潮水一波波飄遠,也帶走了大家一份召請孤魂的誠敬之意。而許多在海灘上或浸泡在海水中觀禮的民眾,也用照像機和好奇的眼神記錄了海邊放水燈之夜的深刻印象。
燃放水燈的習俗南北各異,在中南部常只由執事人等坐車快速抵達河邊、海邊施放;不是群眾性的大活動,他們的說法是水上孤魂既有召請就有誠意;而中北部則傾向遊行、群眾參與,讓民眾親眼目睹水燈徘、水燈頭,甚至讓他們親自施放。基隆由於強固的地方傳統,更重視字姓的水燈頭,常各自延請高明的藝匠糊紙,其造型固然有簡有繁,但都用心用意糊成祠堂的樣式,在各姓燈籠的引導下遊行,也在大家的協力下抬入海中燒化,類此宗親會的參與確能表現字姓組織的特色。所以讓民眾聚集圍觀,固是增添了大家的高昂情緒,也在這些繁複而不可或缺的儀式中,收到了民俗教育的功能。當各字姓代表、圍觀的群眾,現場目睹紙屋焚化、遠漂,自然激發出參與一項神聖儀式的感動心情,和勾起心靈深處悠悠的思念,這是「基隆中元祭」讓人印象深刻的場景。

放水燈除了通知海上孤魂隔日普施的消息外,另一項含意就是贈屋給居無定所的孤魂幽靈。「水燈頭」是由各姓宗親會焚化,所以紙屋內放置焚化的紙錢,並寫著各姓氏的孤魂牌位;因為採用焚化、漂流沉沒的方式,紙屋可經由火或水的轉化,讓靈界的孤魂幽靈得以接受享用;因為人們相信某物「焚化」後,可以傳達訊息物質到另一時空,由此方式達到與神靈溝通的目的,這是一種思想意念、昇華轉換的儀式。
七月的中元祭,對於水燈的態度各地民情各異,台灣南部並不特別重視;但在中北部,卻是一件群眾參與的盛大活動。其中又以雞籠字姓傳統所形成的水燈遊行與施放最具有特色,它是中元祭的高潮,也足萬方囑目的焦點。由於以字姓為中心所形成的宗親會,在拋棄械鬥的陋習後,改以另一種和平競爭的方式,「賽陣頭代打破頭」,對內凝聚宗親的向心力;對外展現宗親的實力。因此水燈遊行融合了水燈 展示、陣頭表演以及字姓代表遊行,兼具遊戲、競賽的雙重意義,屬於祭典中很重要的節目。從遊行及施放的過程言,參與者和兩旁觀賞者有較近的關係,本地人固然自家觀賞,而外來客也易於因同一字姓而產生同族意識,形成熱烈而激昂的情緒。
根據普度的本意,放水燈的目的在為水上孤魂照路,招引至陸地共亨,因此都在普度 前一天午後舉行,民間認為唯有如此,才能使水陸兩界孤魂靖安。各地的普度,也都會有這個儀式,「雞籠中元祭」在送燃水燈之前,還特別準備各種陣頭護送,原為代表老大公巡境之意。但因每年輪由不同的字姓主辦,在輸人不輸陣的競賽心理下,使得這個活動一年比一年盛大,至今場面尤為壯觀,成為本省最 有名的水燈遊行。

祭典活動,由僧侶組成的誦經團負責舉行;從清晨六點「發表」開始,展開一天的誦經禮懺。發表的目的是為了向上蒼表明賑濟的心意;而一些經誦如《普門品》、《大悲咒》、《往生咒》等,也是作為晚上放水燈前必有的佛教儀式。另外就是正殿大門內,擺放的大士山、寒林所、同歸所,也是在上午完成開光、安位的儀式,讓十方孤魂有所依歸,並有大士爺監視壇所,讓男女孤魂各安其位。既然陸上孤魂已陸續歸集,聽經禮懺,並承受施食;也需對海上的孤魂有所召請,在海港,居民與海有密切的關係,不論捕魚、 經商或往來海上,離免有遭遇海上風波的情 況,因此放水燈就更富於地理文化的意義。

午後街頭上紛紛集結水燈徘、水燈頭,準備晚上的遶境。放水燈的習俗常因地區而稍有不同,通常以較小的屋型水燈為主,屬於以家為單位各自召請的方式。基隆則因歷史文化的特殊性,形成以字姓的血絲關係施放水燈的方式,因此所有的水燈排及水燈頭均以字姓為單 位,由每字姓分別製作一大型的、裝飾精美的水燈頭,在上面標明各字姓善信。十四日晚的遊行,主要是迎水燈頭遶行市街,又因它含有老大公出巡之意,因此遶境的路線一直沒更改過。參加放水燈遊行的隊伍、陣頭及人員,約在午前,燃香膜拜過大士爺後,再帶到水燈 頭車,把香插在水燈頭前。晚上七點,在輪值主普主任委員的一聲令下,田寮河畔響起串串的鞭炮聲以及滿天狂囂的衝天炮聲,放水燈遊行的隊伍便緩緩出發。

龐大的遊行隊伍中,最前面為輪值主普的水燈頭車,主任委員以及各式的陣頭、藝閣;共有十個表演單位,依序走完之後才是明年輪值的字姓,如此一直排列下去,直到十五個姓氏全部結束。短個字姓參與遊行的除了水燈頭及主任委員等固定隊伍外,其他各家準備的藝閣或陣頭大不相同;有傳統的藝閣、有改良式的塑像藝閣:也有鼓吹隊、有駛旱船者,更有高達一、二層樓高的水燈排。由於陣容龐大,燈飾美麗,所到之處都引起成千上萬群眾的熱情圍觀。
水燈頭、花車遊行時,各宗親會的代表也列隊行進,在閃爍的燈光、煙火中,前有字姓導車,後有字姓代表。民問常以參與陣頭,表現其熱誠、熱心,也肯定其努力、身分。因此遊行隊伍常常人數眾多,聲勢奪人。
民間傳說,施放的水燈能飄愈遠愈好,而且不能漂回岸邊,所以今天特別出海施放,不過眼尖的人,可能會發現,燃燒的水燈造型其實都是一個個的紙紮房屋,民間傳說這是要燒給無家可歸的孤魂住,順便讓他們上岸吃供品。而塞進紙屋裡的金銀紙錢,當然也就是給好兄弟用的。
放水燈的儀式,大多是靠海的村落才有,為的就是幫水路孤魂指引方向。所以,基隆這16艘漁船出港後,工作人員工作人員還不斷地撒經衣銀紙,而許姓宗親會漁船則是拖著主普宗親會的大型水燈首,在所有漁船集合在海上後,人員點燃水燈內的紙錢,在海上漂流,招引海上無主孤魂,返回陸上陽間接受供奉。
放水燈活動,目的在替水中的孤魂野鬼照路,招引至陸地在今天共享普渡。放水燈除了通知水上孤魂隔日普渡的消息外,也有贈屋給居無定所的孤魂野鬼居住之意。

廟普前夜舉行「放水燈」。是夜,因觀熱鬧,街上極呈擁擠,光復後已廢。放水燈者,謂將「水燈頭」放流水中,俗傳藉此引請溺死孤魂,浮出陽間,以便普施。放水燈,或謂「迎放水燈」,其情況如下。水燈分水燈頭、水燈排兩種。水燈頭有圓形燈,上寫「某寺慶讚中元」,排在遊行最前。另有小屋形狀之水燈〈或稱「紙厝」〉,則排在最後。屋形水燈頭,係由主持祭典之「斗燈首」〈即爐主一人,頭家三至六人,及主會、主醮、主壇、主事、天官首、水官首、福祿首等人〉,各持一燈,隨僧道,遊行至河邊,放入水中。水燈排〈水燈筏〉,即稱抬扛式燈架,大者以材木為中心,長達四五丈寬丈餘,須七八十人始能抬行。筏左右以數條杉木或竹根紮成為筏形,分幾十格幾百格,以使每格懸吊一盞燈。 燈之種類,有煤油燈、電燈、紙燈、花籃燈、龍燈、玻璃燈等,光彩迷離,無不爭奇奪艷,令人嘆為觀止。水燈之外,遊行者手各執火炬一把,此稱「打馬火」,係由廟方按照陣頭〈遊行隊伍〉人數分發。陣頭大者「打馬火」分發愈多。據云,每於分發,為爭較多數量,以顧體面,難免發生爭執糾紛。遊行程序以路關牌、托燈、大鼓吹〈樂隊〉為前導,繼有水燈排、樂團、化裝隊。化裝隊,多由稚雅男女兒童扮裝魚蝦水族類,伶俐可愛,極受沿途觀眾歡睹。又放水燈時,樂隊奏出樂調,具有特色,俗形容之為「丟丟倉仔,丟丟酷」,蓋其輕快音調,一聞即知其為放水燈遊行。對於遊行人員,應由「值角頭」〈輪值地區〉供應當日點心。

回覆文章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3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