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4/20 即時通線上課程:行為認知療法

頭像
芳芳
文章: 4679
註冊時間: 2007年 6月 6日, 09:37

100/04/20 即時通線上課程:行為認知療法

文章 芳芳 » 2011年 4月 19日, 08:06

同學們:

線上課程

0420日(星期三

晚上9:00準時上課

討論的主題是”認知行為療法

請同學可以心得分享或經驗交流

與大家一起分享、一起學習

請同學們準時到課,謝謝!!

芳芳的雅虎即時通帳號:jennifer712360@yahoo.com.tw
「Do what thou wilt shall be the whole of the Law. Love is the Law, Love Under Will.」"
「你的意志愛做什麼就做什麼。愛就是律法​​,愛在意志下。」

頭像
芳芳
文章: 4679
註冊時間: 2007年 6月 6日, 09:37

Re: 100/04/20 即時通線上課程:行為認知療法

文章 芳芳 » 2011年 4月 19日, 08:17

何謂認知行為療法?
認知行為療法與修行有何關聯?
行為與認知在心理層面,有何因果關係?
可找尋相關資訊
或用個案來分享
或者自身經驗分享
星期三我們就”認知行為療法”的相關話題來探討或論述
(bingo)




本週心理測驗:最近,財神會不會眷顧你?!

心理測驗主題:
測試看看
最近兩週內,你的”錢”途如何?

127.172.217

271.712.721

以上六组號碼
請選一組自己最有感覺的號碼
星期三晚上將為你解答唷~

(GOODJOB)
「Do what thou wilt shall be the whole of the Law. Love is the Law, Love Under Will.」"
「你的意志愛做什麼就做什麼。愛就是律法​​,愛在意志下。」

頭像
昊麒
文章: 2454
註冊時間: 2007年 6月 2日, 04:16

Re: 100/04/20 即時通線上課程:行為認知療法

文章 昊麒 » 2011年 4月 20日, 01:28

認知行為療法是一個被廣泛研究及應用於處理情緒及行為問題的治療法。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認可此療法為最有實証的療法之一。

認知行為療法的成效在治療抑鬱症、焦慮症、壓力、恐慌性疾患(或稱恐慌症)、強迫性疾患、懼曠症(或稱廣場焦慮症)、飲食性疾患上甚明顯。

此療法強調思維影響情緒及行為,在正常的情況下,思維支配感受及行為,因此當我們有負面情緒及失調行為時,我們要找出當時影響我們的想法。

在進行認知行為療法時,求診者及治療師會共同就求診問題擬定目標,然後運用各種具體及實際的方法來進行治療,過程強調求診者與治療師之間的協作,治療師的責任是從旁指導,求診者則要主動練習治療師所指導的方法。

由於預先訂立的清晰目標,一般認知行為療法的過程都是短期的。
願誓成菩提

圓圓
文章: 332
註冊時間: 2007年 6月 11日, 11:46

Re: 100/04/20 即時通線上課程:行為認知療法

文章 圓圓 » 2011年 4月 20日, 01:59

認知行為治療是目前非常普遍的一種心理治療方式。它透過認知心理的改善以及行為模式的教導,幫助病人改善身心狀態。

認知行為治療則希望能藉由積極的正面思考取而代之來改善當前的心理狀態, 它不僅能運用在憂鬱及躁鬱症上,亦適用於其他如失眠或其他身心失調等心理相關病症之上。
常見的心理療程
1. 個人中心治療法:所謂的個人中心治療法是將治療重心放在病患的個人能力上,讓病患尋找新的模式,更具體的與實際生活環境接觸。最瞭解當事人的是病患本身,只有靠自己的力量,才能經由自我審視來尋找最合適的行為模式。
依據個人中心治療的原則,心理治療只是改善人際關係中的一種手段或方法,使病患透過一位關心他、瞭解他與真誠對待他的人建立良好關係的過程,得到成長與改善。個人中心理論認為治療師的功能在於以其真誠與親切的態度引導病患把握並體會當下(here and now)的情境與感覺。
2. 心理動力治療法:心理動力治療法是最早被採用為心理治療的方式,雖然沒有強力的療效研究證明,但仍然持續地被廣泛使用於憂鬱症的治療。在此治療法中治療師會鼓勵患者進行無目的之自由聯想,並對患者聯想的內容或夢境、與患者的行為反應,排斥或情緒轉移的表現,進行解讀,然後再對病患進行治療。目前的研究結果顯示,短期的心理動力治療法其效果比傳統的方法更好。
3. 人際關係療法:人際關係療法是一種短期的結構式療法,一般療程約四個月左右。治療師會針對人際關係中四個會造成憂鬱症的因素之一來進行治療,四項因素分別是:失去親人的傷痛,生命中重大的突變,與生活中某一位人物長期的糾葛或衝突,缺乏親人的關心與支持。這種治療法會協助病患解決或改善其所面臨的問題,或指導病患改善與親人間的關係。
除此之外,維持健康的身體狀態、適度的運動、保持平和的心情、懂得寬恕與感謝等,都是能使自己遠離憂慮,擁有快樂的好方式。

頭像
常席
文章: 2186
註冊時間: 2007年 8月 22日, 10:13

Re: 100/04/20 即時通線上課程:行為認知療法

文章 常席 » 2011年 4月 20日, 03:27

認知行為療法可分為認知領悟療法和行為療法.
認知領悟療法:是通過解釋使求治者改變認識,
得到領悟而使症狀得以減輕或消失。
行為療法是運用心理學派根據實驗得出的學習原理,
是一種治療心理疾病和障礙的技術.
行為治療把治療的著眼點放在可觀察的外在行為,
或可具體描述的心理狀態上,
因此,行為療法的代表人物沃爾普(John Wolpe)將其定義為~
使用通過實驗而確立的有關學習的原理和方法,
克服不適應的行為習慣的過程。
認知行為療法的步驟上列的師兄姐以有明述,不再重覆。
至於認知行為療法與靈修有不少相通之處,
適當運用認知行為療法之心理學的概念,
有助於現代人更好地理解並接受唯識思想,
同時,還可作為教外人士接觸如何修行的方便之道。
在多數人心目中,靈修所代表的無非是迷信,
而心理學所代表的則是科學,是嶄新而契合潮流的。
在這樣的認識背景下,以心理學作為橋樑,
可使靈修所代表的名詞更具有時代感與親和力。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若是由心理學走入靈修,
往往更關注對靈修的實際運用,
關注怎樣以此解決自身問題,
這恰與佛陀說法設教的本懷相應。
佛陀從修行到證道,從說法到度眾,
並不是為了創立某種學說或理論,
他所關注的核心始終是人生的大事,
是為了幫助人們認識自己,明心見性,最終離苦得樂。
目前的佛教可能只是代表一個宗教團體,
實際上我覺得古佛教是靈修的一個法門,
與其說佛教倒不如以靈修一詞更為廣泛。

所以,靈修與心理學的結合,比之哲學、文學、藝術等其他學科有更多的共同點,
可以說,這是一項從理論到實踐的全面結合。
靈修為心性之學,和心理學一樣,是以解決心理問題為目標。
當然,兩者對心理問題的定義並不一致。
心理學所解決的,主要是異常的心理問題。
換言之,只是對某些異於常人的言行和病態心理進行糾正。
所以,治愈標準只是成為一個正常的人,一個為社會大眾所接受的人。
至於人類共有的無明、我執、貪嗔癡等心理隱患,並不在其解決之列。
(以上資料來源:結合網路資料+自己的想法)

艾薇
文章: 1303
註冊時間: 2008年 5月 28日, 05:40

Re: 100/04/20 即時通線上課程:行為認知療法

文章 艾薇 » 2011年 4月 20日, 06:04

認知行為治療是目前非常普遍的一種心理治療方式。它透過認知心理的改善以及行為模式的教導,幫助病人改善身心狀態。它可以是簡短的諮商,也可以是長達數節幾十分鐘的課程。
診療過程是由專業的心理治療師提供協助,引導病患正面思考,讓他們從絕望中看到希望,並以此做為克服負面思想和絕望的方式。過去的心理治療將重心放在造成苦惱的原因或表面症狀上,而認知行為治療則希望能藉由積極的正面思考取而代之來改善當前的心理狀態。有許多臨床實例已證實其療效;它不僅能運用在憂鬱及躁鬱症上,亦適用於其他如失眠或其他身心失調等心理相關病症之上。
在進行認知行為療法時,求診者及治療師會共同就求診問題擬定目標,然後運用各種具體及實際的方法來進行治療,過程強調求診者與治療師之間的協作,治療師的責任是從旁指導,求診者則要主動練習治療師所指導的方法。以下會較詳細地解釋箇中方法:

1. 認知調整 (Cognitive Restructuring)
幫助病人改變錯誤的想法,包括分辨負面的思想、感受或恐懼。取而代之,建立出有建設性或實際可行的想法。

2. 分散注意力 (Distraction)
處理短期不安的最簡單而又最實用的方法是分散注意力,注意力的分散包括停止幻想,再而去聽音樂或看電影,目的是將實質或情緒上的壓力轉移。

3. 循序漸進地達成目標 (Graded Task Assignments)
病人先認清目標,列出每一個步驟繼而達成目標。例如病人在療程完結後,可回復聯誼活動,先以電話聯繫,再而相約見面,從而恢復緊密的人際關係,一步一步地達成目標而不會在體力上或情緒上造成透支。

4. 停止負面想法的訓練 (Thought Stopping)
減低負面影響,病人可先列出負面的想法,每當腦內浮現這些想法時,想像出一個紅色的停止訊號指示牌及大聲而堅決地說出「停止!」,反覆練習直至能收放自如。每當再有此類想法時,潛意識便能有效地停止負面的思想。
性在身心存 性去身心壞
佛向性中作 莫向身外求

頭像
芳芳
文章: 4679
註冊時間: 2007年 6月 6日, 09:37

Re: 100/04/20 即時通線上課程:行為認知療法

文章 芳芳 » 2011年 4月 20日, 08:27

此法與我在修圓家族所接受到的教育和修學有相似之處
例如:當我對於我的感情、工作、家庭等等
有著負面的情緒或心情時
阿姨用認知行為療法對我教育著
有時會用認知調整 (Cognitive Restructuring)
 如同對於人事物上的負面思想
 阿姨都會給予正面的思想以及給予方法,增加我的自信與能力
有時會用分散注意力 (Distraction)
 如同面對那些我知道但卻無能為力的人事物時
 阿姨會叫我玩開心農場或叫我去學習(塔羅牌)來轉移注意力
有時會用循序漸進地達成目標 (Graded Task Assignments)
 如同面對自己要完成的目標(短、中、長期)
 阿姨會要我設定目標,然後開始規劃,最後落實執行
 過程中也會要我邊做邊修正,才能在正確的道路上抵達目的地
有時會用停止負面想法的訓練 (Thought Stopping)
 如同面對自己的無明或無法釋懷的情緒
 阿姨會要我深呼吸,然後放下。過去都過去了,再提起無意義。
有時會用個人中心治療法:
 如同面對自己的個性、習性時
 阿姨會直接跟我講重點
 接著就是要自己去面對、去改變和承擔
 這也是一種自我成長的方式
有時會用心理動力治療法:
 如同面對因果或心理問題時
 阿姨會就內容和情況來處理
 或者就心裡害怕的癥結來做突破

這幾年來在家族所經驗與所聞
讓我深深的感受和印證
對心理層面的修正和影響
心理學之所以與修行有相似之處
皆是源自於心的要求與修正
而心理與修行的差異在於程度和深度的不同
我想真正的修者是會深入此領域
從心開始,漸漸深入,抵達就竟

觀念和認知對行為有很大的影響
一點點的偏差會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遺憾
而教育的重點也在此
不可不慎
以上個人淺見
「Do what thou wilt shall be the whole of the Law. Love is the Law, Love Under Will.」"
「你的意志愛做什麼就做什麼。愛就是律法​​,愛在意志下。」

伊健
文章: 38
註冊時間: 2010年 10月 26日, 14:15

Re: 100/04/20 即時通線上課程:行為認知療法

文章 伊健 » 2011年 4月 20日, 11:08

「認知行為治療」起源於六十年代,由貝克博士 (Aaron T.Beck, M.D.) 致力發展,應用於治療不同類型的情緒病,被認為是其中一種治療抑鬱症的最佳方法。

貝克認為情緒困擾或情緒病是由不良思想模式引起,而不良思想模式主要是從三方面產生出來:

(1) 思想陷阱:
人在面對壓力或受到情緒困緒時便會出現以下的思想陷阱,包括諉過於己、非黑即白、否定自己、妄下判斷、怨天尤人等。

(2) 不良的規條及假設:
這是個人從小受到一些僵化的規條及假設深遠影響,令他/她產生某些在生活上所抱持的態度及行為。倘若現實生活未能順著這些規條及假設而行,個人便會產生情緒困擾。

(3) 核心信念:這是個人對自己和別人作出的一些整體負面評價,貝克認為這是個人在不知不覺間從生活體驗中建立出來的價值,而這些信念植根在個人思想中。

「認知行為治療」能普及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大多數人面對問題時,都容易變得非理性,情緒容易受到不同想法影響而變得負面,嚴重的甚至會出現各種情緒病。

而認知行為治療是透過導向及教導的方式,改變當事人的思想模式,讓當事人掌握自己情緒問題的根源,糾正自己的負面思想,從而有效根治他/她的情緒問題。

作為護士照顧病人,我們可以使用「認知行為治療」解決病人簡單的問題,而較困難的個案便轉交心理學家跟進。

目前「認知行為治療」的應用:
認知行為治療與驚恐症

一個患驚恐症的病人十分害怕外出,當他踏出家門便會手震。起初病人不知道手震的原因,上了幾課認知行為治療後,他了解到自己的妄念,以為街上的陌生人都留意他手震,經過轉化意念後,病者明白以上的想法只是他加諸旁人的想法,衝破以上的思想後,他的手震情況便有所改善。

協助患抑鬱症的婆婆

另一個例子是一個患抑鬱症的婆婆,她與葉姑娘見面之前已看了幾位心理醫生,但病情一直沒有起色。於是精神科醫生便轉介她給葉姑娘跟進,當葉姑娘第一次接觸這位婆婆,她已經肯定的對葉姑娘說「你們不會幫到我的」。

及後葉姑娘耐心地與婆婆詳談,細問之下,發現婆婆的丈夫於十年前將婆婆的居所出售,並將她的所有積蓄用作「包二奶」,令她心靈受到嚴重傷害,心理醫生曾建議她與丈夫離婚,但婆婆聽後相當憤怒,不肯接受醫生的意見。

於是葉姑娘嘗試了解婆婆為何有這種反應,從談及婆婆的童年,葉姑娘得知她自小在單親家庭長大,母親拋夫棄女,這樣她慢慢變得自卑,心裡充滿罪惡感,把這一切歸咎於自己。

到婆婆長大結婚,受到童年遭遇所影響,她深信她個人有責任維持完整的婚姻,對於丈夫離棄,她再次認為這是自己的責任,令自己陷入萬劫不復之中。

因此,葉姑娘開始開導婆婆,讓她認識到所有發生在她身上的一切均是不幸,同時認清這並不是自己的錯。

最後,婆婆明白到她一直的想法是錯誤的,她開始放下自己對死守婚姻的執著,對丈夫的無理要求她懂得說「不」。最後她更有勇氣向丈夫提出離婚,不再為旁人而活,開始人生新的一頁。這便是運用了「認知行為治療」以糾正婆婆的謬誤思想的一個好例子。

以上分享給大家

頭像
伊豆
文章: 2412
註冊時間: 2007年 6月 2日, 14:01

Re: 100/04/20 即時通線上課程:行為認知療法

文章 伊豆 » 2011年 4月 20日, 13:32

心理測驗271

行為認知療法~

由行為模式的產生,
進而了解心裡層面的那一個我;
認知最深處心裡層面的我,
進而改善其行為及身心狀態!

一切以心為中心,
循序漸進的改變;
修正其心,
畢可提昇身、心、靈之狀態!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如覓兔角~明心見性

玉玲
文章: 1343
註冊時間: 2007年 11月 14日, 04:03

Re: 100/04/20 即時通線上課程:行為認知療法

文章 玉玲 » 2011年 4月 20日, 13:42

認知行為治療…..是認知治療和行為治療….結合的產物
認知治療理論….對憂鬱症的處理廣泛…..
憂鬱症….評估自己、週遭世界以及自己未來….都是負面
其腦內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不足)之變化…..影響生.心理
認知治療是一種有系統的心理治療方式.
用來幫助病人減緩症狀
並且學習有效的方式來處理病人所遭遇的困難。
事件本身並不會帶來困擾….而是我們對於事件的觀點在困擾我們….
行為治療是眾多心理治療的理論與方法中,
被認為最強調科學化的一種治療方法,
行為學派的治療者認為:成功地去除不適應習慣…適時的奬勵自己….培養嗜好
行為活化ex:做運動….腹式呼吸法…..放輕鬆.... 好精致啊a

阿銘
文章: 2983
註冊時間: 2007年 6月 6日, 08:50

Re: 100/04/20 即時通線上課程:行為認知療法

文章 阿銘 » 2011年 4月 20日, 13:48

認知治療的基本觀點是
認知過程是行為和情感的中介
適應不良行為和情感與適應不良性認知有關
醫生的任務就是與病人共同找出這些適應不良性認知
並提供“學習”或訓練方法矯正這些認知
使病人更接近現實和實際
隨著不良認知的矯正,病人的心理障礙亦逐步好轉
認知療法強調,常見的心理障礙的中心問題是某些歪曲的思維
從另一角度言,認知療法乃是針對心理分析療法的缺陷而發展起來的
因為在心理分析治療時,常著重於心理與行為的潛意識和情感癥結
而這種潛意識的欲望或情感,往往只是施治者的分析推測
不容易向患者解釋,也不容易被患者接受,更不易作為治療的著眼點來操作
治療把著眼點放在認知上,它不必管看不到、也抓不到的潛意識
只要更正這些可用語言描述的觀念、想法、信念
處理好非功能的“認知”即可。既明顯,又具體,易取得患者的理解與協作

頭像
訢翎
文章: 1118
註冊時間: 2009年 6月 22日, 06:07

Re: 100/04/20 即時通線上課程:行為認知療法

文章 訢翎 » 2011年 4月 20日, 16:02

認知影響思考甚鉅
人的行為,對事件的反應及自我評價都強烈受個人思考影響
認知的不同層次是為意識、自動化思考、基模
行為改變是以強化、正強化、負強化、間歇強化來塑造、漸穩、鎖鏈達到行為養成

從這發展的認知行為療法大意即是
用察覺到的意識檢視自動化思考及修正基模,得以改變認知及思考方式
在挑戰焦慮或負向想法、自我對話進而處理無用想法的型態中
正向思維得以強化行為、情緒型態
而負向思考以間歇強化有助於自己看清原貌
也就是經歷消沉的時期中,不去停止或控制負向想法
只是不帶批判地觀察進而與自己的思緒和平共處
然後配合呼吸檢查、放鬆訓練,用以學習控制身體感覺
再加上其它輔助療法,進而產生有別於以往的行為模式

修行中的內觀是種如實的覺察亦有異名同義之處
當有意識地不帶批判地專注於本來的面貌
就可以協助自己覺察困住自己的想法和行為反應
依此調整自己的頻率,幫助自己打破不自由的循環模式
在西方醫學上,內觀覺察也被譯為正念
在近代臨床上被證實可以幫助產生信心和力量也能改善焦慮與恐慌等心理問題
這些利益不只反映在自己的感受想法及行為上也顯現在負面下大腦活動型態的改變中

很多人長期處於負面狀態中而不察
也或可能瞭解原因卻不一定能扭轉現況
即便曾經試圖掙脫卻發現自己依舊在死胡同裡打轉
其實,所有負面思維是深埋在潛意識中也就是認知深受慣性習性綑綁
所以無論是在修行或認知行為療法中
都是帶領自己以內觀覺察穿透力量並依此改變認知行為
在接受當下現實情境脈絡裏進而尋找真正的內在自由得以回歸單純本質

小寶

Re: 100/04/20 即時通線上課程:行為認知療法

文章 小寶 » 2011年 4月 21日, 03:18

認知與行為是一體的
認知有偏差行為自然有偏差

認知為什麼會有偏差?
今生錯誤的學習,累世以來錯誤的習性
都是偏差的由來
習性是因,學習是緣,產生了果(行為偏差)

該如何矯正?
『廣行』布施、持戒以種“善因”。
『得以』修習善知識是“善緣”。
『而後』行為如理如法則是“善果”。

頭像
老盛
文章: 278
註冊時間: 2009年 9月 9日, 09:51

Re: 100/04/20 即時通線上課程:行為認知療法

文章 老盛 » 2011年 4月 21日, 04:02

資料來源:網路

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認知行為療法是一個被廣泛研究及應用於處理情緒及行為問題的治療法。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認可此療法為最有實証的療法之一。
認知行為療法的成效在治療抑鬱症、焦慮症、壓力、恐慌性疾患(或稱恐慌症)、強迫性疾患、懼曠症(或稱廣場焦慮症)、飲食性疾患上甚明顯。
此療法強調思維影響情緒及行為,在正常的情況下,思維支配感受及行為,因此當我們有負面情緒及失調行為時,我們要找出當時影響我們的想法。
在進行認知行為療法時,求診者及治療師會共同就求診問題擬定目標,然後運用各種具體及實際的方法來進行治療,過程強調求診者與治療師之間的協作,治療師的責任是從旁指導,求診者則要主動練習治療師所指導的方法。
由於預先訂立的清晰目標,一般認知行為療法的過程都是短期的。

佛學和認知療法
貝克認為,佛學和認知療法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類似點:
1.目標:安詳,心的平靜,苦惱的解除。
2.價值觀:
1)接納、關愛、覺知、理解的重要性;
(2)利他主義而不是自我中心;
(3)普救主義而不是團體主義:「我們都是人類的一份子。」
(4)科學而不是迷信;
(5)自我負責。
3.苦惱的原因
(1)自我中心的偏倚傾嚮導致了過度的、不恰當的憤怒、嫉妒、渴求等(即佛學所言三毒或五毒)和錯誤的信念(執著)。
(2)潛在的自我挫敗的信念強化了這些偏倚。
(3)對事件賦予負性的意義。
4.方法
(1)注重當下(此時此地)。
(2)通過以下方法聚焦處理偏倚的想法:(a)內省:(b)反思;(c)選擇觀點;(d)識別有「毒」的信念;(e)遠離;(f)建構體驗;(g)培育「積極信念」。
(3)使用意象。
(4)把苦惱的(信念)從痛苦中分離出來。
(5)正念訓練。
總結起來,貝克在理論上主要注重的是自我中心主義形成了人的非理性思維,他認為這一點和佛學的理論是相通的。的確自我中心主義和佛學的我執有一部分是重疊的,當然後者的範圍要更廣泛一些。
在治療技術上,貝克提出,整個認知療法的步驟可以劃分為三個過程,遠離,重構,去中心化。遠離主要體現在識別自動思維,重構體現在進行對非理性信念的認知辯論,去中心化是最後的結果。而這三個過程中的認知技術也可以在佛學中找到對應的技術,如英國認知治療師的注意力訓練就比較類似於佛學中的「一心專念」。至於佛學中正念,貝克認為認知療法中要求患者遠離自己思維,把這些思維看作是精神活動的產物而不是客觀現實本身,也有類似於正念訓練之處,而且,他提出以正念訓練為基礎的幾種認知行為療法——以正念為基礎的認知療法(MBCT), 辯證行為治療(DBT),接受與承擔療法(ACT)——雖然外在形式和貝克認知療法不同,但是最終都是會重構患者的認知系統。(Beck,2005, 目前,西方心理治療界對佛學的研究已經渡過了初期的理論討論和比較的階段,做了很多的臨床應用研究和試驗研究。
  貝克認知療法是認知-行為流派的始祖之一,其創始人貝克對佛學的研究也是對這股潮流中的一個響應。
  而認知-行為療法的另外一個「始祖級」療法——理性情緒療法的創始人艾裏斯(Albert Ellis)則早在1998年就和Maurits Kwee撰文提出,理性情緒療法從理論到技術操作都是按照「禪」的精神來進行的,並且提出理性情緒療法那種清楚明白的操作方法和禪宗「以心傳心」的方法具有互補性。

Ref: http://big5.wiki8.com/beikerenzhiliaofa_116904/

子晴
文章: 688
註冊時間: 2008年 6月 29日, 15:12

Re: 100/04/20 即時通線上課程:行為認知療法

文章 子晴 » 2011年 4月 25日, 12:28

認知是想法和觀念組成的。
想法是短暫的,常常是我們意識得到的。
想法影響我們的情感方式和行為方式。
觀念是穩定的,常常是無意識的假定,對自己、對別人、對周圍世界的假定。
觀念影響我們思考、感受和行為的方式。
我們大多時候往往都不會有意識地思考我們的觀念,甚至質疑它們是否合理或有用。
認知影響情感和行為,行為也可以影響思維和情感。
某些行為對改善情緒有直接的效果,
某些行為通過它們對認知的作用間接影響我們的情感方式。
改變某些行為,有助於我們從不同的角度考慮面臨的問題 ,從而覺得好受一些。
這些修正過的觀念可以把我們從不必要的擔憂中解脫出來。
所有認知行為療法關注的都是兩個關鍵的方面:糾正認知和改變行為。
認知行為療法強調的是當前的思維,而非過去的經歷。
認知行為療法的目標不是消除所有的不安情緒,而是對各種情緒作出恰當的反應。
並不是人和事讓我們喜悅或悲傷,其實是自己的認知決定了自己在某種情況下的感受。
我們應學會識別哪些讓自己心情變差的認知,
並試著質疑自己思維中的消極觀點,進而找出理性且恰當的思維方式。
對無益的想法和觀念進行辯駁,是認知行為治療中最重要的方面。
學會辯駁,從而最終改變使我們感到難受的認知,是避免和釋放很多不安情緒的關鍵。
而修行最強調的就是心性的修正,
讓自己勇於面對過錯,承認並推翻自己錯誤的認知。
進而改變思維,調整行為,將自己導入正向的大道。
所以兩者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
然而不管是認知行為療法還是靈修,所強調的重點是一樣的,
不管旁人如何勸說提點,若自己無心改變,結果還是一樣。

回覆文章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5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