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16 心靈流轉: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第十二章)

回覆文章
頭像
長髮魔女
文章: 2891
註冊時間: 2007年 6月 1日, 16:27

103/7/16 心靈流轉: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第十二章)

文章 長髮魔女 » 2014年 7月 13日, 15:04

同學們:

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第十二章)主題分享探討交流

於7月16日(星期三) 晚上21:00準時上課

請同學以心得分享或經驗交流……等自由形式

與大家一起分享探討、一起交流學習

另外就是大家期待的第三周 芳芳師姐的塔羅時間

同學們請準時LINE喔!! 謝謝
佛說因果偈云 , 富貴皆由命 , 前世各修因 , 有人受持者 , 世世福祿深

若問前世事 , 今生受者是 , 若問後世事 , 今生做者是

頭像
長髮魔女
文章: 2891
註冊時間: 2007年 6月 1日, 16:27

Re: 103/7/16 心靈流轉: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第十二章)

文章 長髮魔女 » 2014年 7月 13日, 15:07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的著作。在秦時《呂氏春秋•注》稱為《上至經》,在漢初則直呼《老子》。明代焦竑認為,自漢景帝起此書被尊為《道德經》至唐代,唐太宗自認是老子李耳之後,並曾令人將《道德經》翻譯為梵文。唐高宗尊稱《道德經》為上經。唐玄宗時,更尊此經為《道德真經》。

「老子所著言道德之意的上下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德經》在前是謂先修自身心意,後《道經》是謂以身心精進,在體悟道之所傳。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這周我們討論的主題為"老子道德經"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

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一章,第十二章 中
1.第十一章中的"無"為何??

2.你的體驗過的"無"為何??

3.第十二章中的外在與本性為何??

4.你的體悟的又是為何??

我們一起討論與分享之~~~


於7月16日(星期三)晚上21:00準時上課~~
佛說因果偈云 , 富貴皆由命 , 前世各修因 , 有人受持者 , 世世福祿深

若問前世事 , 今生受者是 , 若問後世事 , 今生做者是

頭像
登元
文章: 604
註冊時間: 2012年 4月 21日, 12:17

Re: 103/7/16 心靈流轉: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第十二章)

文章 登元 » 2014年 7月 14日, 06:56

萬事萬物都是在「無」的狀態處置它,而在「有」的狀態達成目的。所以聖人的生活,只求能滿足身體的需要而不去考慮更高的享受,所以要去除心裡無盡的慾望而回到最本質純樸無華的生活。所以追求有,甚至有了還要更有,最後就是只能尋求更重的止癢劑不可。因此,維持自己的無,自然能無來無去,知足常樂,就能走的更輕鬆。
我是阿元,阿元是我,元阿我是,我元是阿

頭像
昊麒
文章: 2455
註冊時間: 2007年 6月 2日, 04:16

Re: 103/7/16 心靈流轉: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第十二章)

文章 昊麒 » 2014年 7月 16日, 04:35

1、這裡的「無」為「空」「沒有」的意思
也就是說有足夠的「空間」才能組成實用的「器具」

2、用上題來說「無」之意,我會用在「心」
把心填的滿滿時,我們的心是「死」的
看待事物都是「死」的、「排他」的
但我們若保持著「空」這樣凡事都有他的空間,事事對事---「真相」

3、「追求」往往令人盲目、迷失,是故聖人保持的「清心寡慾」
保持的「心空」,知所為

4、過份的追求,不知剎車,終將走火入魔,此吾之經也
願誓成菩提

水晶蟬
文章: 369
註冊時間: 2011年 12月 19日, 02:45

Re: 103/7/16 心靈流轉: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第十二章)

文章 水晶蟬 » 2014年 7月 16日, 13:05

十一章:天生我材必有用,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但我們可以做到盡善盡美
十二章:物極必反,慾望愈大愈會迷失自己

頭像
喬安
文章: 2427
註冊時間: 2008年 1月 25日, 09:01

Re: 103/7/16 心靈流轉: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第十二章)

文章 喬安 » 2014年 7月 16日, 13:39

1.第十一章中的"無"為何??
端看現象的本質,會困於有形狀態中。無是空,本質上的空
去端看本質的空無,了解無前,先放下有的現象。
2.你的體驗過的"無"為何??
回到現象的本身,學習去看事件的脈絡。
3.第十章中的外在與本性為何??
外在之於有,本性之於無。
4.你的體悟的又是為何??
學習不為所動的是很難的功夫,努力中。
To live is to be being, not to be doing.
To encounter yourself is to aware your being.
So, being to yourself.

玉玲
文章: 1343
註冊時間: 2007年 11月 14日, 04:03

Re: 103/7/16 心靈流轉: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第十二章)

文章 玉玲 » 2014年 7月 16日, 14:19

1.第十一章中的"無"為何??
「無」是不執著於名、利、色、氣,
從而使人的先天的本性發揮作用,變得耳聰目明、神安體健。
現代人在各種聲色圖影、美樂玩好的刺激下,
離這個「空」和「無」越來越遠,導致神疲體怠,智力下降。

2.你的體驗過的"無"為何??
靜坐—讓自己心靈妄念紛飛時..可以得到平靜..放鬆

阿銘
文章: 2983
註冊時間: 2007年 6月 6日, 08:50

Re: 103/7/16 心靈流轉: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第十二章)

文章 阿銘 » 2014年 7月 16日, 14:23

我們本來的心性與生俱來,有何可得?
菩提自性
迷時未少一分,悟時未增一分
人類本來的智慧
沒有什麼智不智
也沒有什麼得失
.
經文是用來轉化我們的心性
不能讓它成為學術或學問
所以,不能讓它在外面

頭像
芳芳
文章: 4679
註冊時間: 2007年 6月 6日, 09:37

Re: 103/7/16 心靈流轉: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第十二章)

文章 芳芳 » 2014年 7月 16日, 14:35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

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白話:
三十根輻條集中在車軸穿過的圓木上,圓木有空的地方,才對車有用處(可行 走)。
揉合黏土製成器皿,上面有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用處(能容納)。
為房屋安窗戶,窗戶有空的地方,才對房屋有用處(取光亮)。
有形者對人們有利益,是由於無形者的功用啊。

心得:
此章節主要在談空與量(容量與空間)
一般人都會覺得多、滿是好的、多得的
但真正可以使用或使之運轉的卻是空與無
空才能納;不滿才能再接受
突然想起無量、無邊這句話
放在這裡好貼切
是啊!!
滿了~承受不了壓力,無法乘載
滿了~承裝不了東西,無法接納
滿了~沒有空隙,出不去也進不來
真正可用的、會成長的就是在空無的心量中
不自滿
這樣才能精進才能轉動
1.第十一章中的"無"為何??
個人覺得是一種量,一種彈性、一種接納(容納)、一種流動
2.你的體驗過的"無"為何??
我體驗過的無
是一體兩面的同一件事
在我沒有想太多的時候
學習除了成長之外還有快樂和獲得機會
此時的無卻是挾帶著有
就在我覺得自己很厲害的時候
許多的學習停滯了
出現了許多恐懼和擔心
那種純然、單純不見了
此時的有卻讓自己失去更多
能量本來就是流動的
它並不會偏頗或偏向哪一邊
就看自己如何自持而己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白話:
過分追求視覺的享受,最後反而眼花撩亂,無法分辨色彩之美;
過分追逐音樂的享受,最後反而聽覺麻木,無法辨別音樂之美;
過分追尋味道的享用,最後反而味覺疲乏,食不知味。

而過分的縱情於騎馬打獵,最後會弄得心神不寧,魂不守舍;
過分的追求奇珍異物、金銀寶物,最後會弄得行為偏差,行傷德壞,身敗名裂。

心得:
美麗是一口陷阱。
人生有許多的美麗是傷心的陷阱
恣意妄為,任由慾望習慣帶著自己走
到最後就是死在自己手裡
有句台灣諺語“菜堂呷菜菜咖係”(菜蟲吃菜就死在菜腳下)
所以最後一句話說得真好「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聖人僅以填飽肚子為重不以眼睛看到的慾望為主
所以在這個當下滿足不去貪求遠處或未來
老子知道人性的弱點,
愛看好看的、愛聽好聽的、好吃好吃的,
感官的享受與刺激,是一口無底洞,
於是他又說:「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提醒人們要注意,
過分縱情享受、過分追求物質,都將帶來損傷。
蘇格拉底說過:「我們需要的愈少,就愈接近上帝。」
雨果也曾言:「對物質過度熱情,這是我們時代的罪惡。」
物質的享樂是填不飽的,唯有知足,才能使人平靜、安詳。
3.第十章中的外在與本性為何??
外在的境和本性的空無、光明
是對立存在的
就像是有和無;看得見與看不見
外在是看得見的一切
這些誘惑心識的一切
使得人們離本性愈來愈遠
看不見的本性本就不易修練
現今更多的外在誘惑更是一大阻礙
唯一可慶幸的是,由此修煉會更紮實穩定
4.你的體悟的又是為何??
個人的體悟
就是那段話
關掉臉書
離開手機
始可生活
以前住在新竹時
一個月三萬多元的薪水是不夠花的
現在生活在嘉義
不到二萬元的薪水卻可以讓我唸完碩士
簡樸的鄉村生活
沒有太多的外在誘惑以及學校的單純如素
漸漸的減少及降低慾望
這樣的日子很簡單、很舒服
外在的一切極少,內心卻是滿滿的幸福、充足
再出發
也是再次檢視自己
是否真得有坎到心裡
在沒有的時候不是決戰的點
而是在什麼都有的時候
是怎麼樣的自己
才真得算數
在什麼都有的當下真能保有空無
無所謂的看待一切、放下一切
才是真功夫
「Do what thou wilt shall be the whole of the Law. Love is the Law, Love Under Will.」"
「你的意志愛做什麼就做什麼。愛就是律法​​,愛在意志下。」

頭像
三乾子
文章: 1624
註冊時間: 2007年 9月 28日, 17:55

Re: 103/7/16 心靈流轉: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第十二章)

文章 三乾子 » 2014年 7月 16日, 15:03

1.第十一章中的"無"為何??

老子所說的〝無〞,是在說明必要的缺口,才能造就有用的主體,
也是在說明因捨而有得的道理。

2.你的體驗過的"無"為何??

過去剛從事這個行業時,常常會有一個迷失,會不自覺的,想要將
自己認為好的、美的、有用的,全部加到客戶的房子理,總會以為
這樣才是專業,才是為客戶著想,這樣的作品才是圓滿,才是最好
的,經過許多的試煉與經驗,才學習到凡事如果能夠適可而止,洽
如其分,讓有形的主體不但能夠發揮本身的功能,也才能有多餘的
空間 ,讓生活在裡面的人,能夠感受到心的舒適。

3.第十二章中的外在與本性為何??

外在是魅惑的來源,而過多的拿取或是追求即是”慾”,
而”慾”念,即是導致本性迷失的源頭。

4.你的體悟的又是為何??

取自己可取該取的,是本分,而忘了這個本分就是貪婪的起源,痛苦的源頭,
一切順緣,該來的是緣是福,求來的是要回的,搶來的是要利息的。
盡心做了...不管結果如何...
不執著是否如意...順緣是福...

頭像
訢翎
文章: 1118
註冊時間: 2009年 6月 22日, 06:07

Re: 103/7/16 心靈流轉: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第十二章)

文章 訢翎 » 2014年 7月 17日, 07:38

十一章有許多“有”與“無” 是相互依存的、相互為用的關係的比喻,
當中“無”是“虛空”之義,而如何去理解體會實務即“有”之作用。
“虛空”沒有內外、有無之別卻是包羅萬象的,
它是流通性的且無量無邊。
這世上萬事萬物的境相,並非能用直線性的思維來評定,
真相是在流通性的直觀與無邊的心量下噗通而顯見的。


外在與本性也是相互依存的、相互為用的,不是對立的,該是合一的呈現。
人們有時所歷練的以為的勞苦,撇心一見卻只見捕風的、彎曲的…,
有時認為的專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這也是捕風。
斷然為了理想因而在熱鬧中迷失自己,其實也是一個欲望的奴隸,
在有得有失間如何不至於在追求中迷失、心因過度的激動而狂亂,
繼而維持自然界的生存平衡。
十二章“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提醒要摒棄外界物欲的誘惑,保持內心的安足清靜,確保固有的天性。

頭像
長髮魔女
文章: 2891
註冊時間: 2007年 6月 1日, 16:27

Re: 103/7/16 心靈流轉: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第十二章)

文章 長髮魔女 » 2014年 7月 20日, 04:39

這兩張對我來說是同一章
基本上本性為自己
自己就是本性
但有時自己搞不清楚自己怎麼了
可是在自己身上的所有一切都是自己的
本性就是如此
當你發現自己的不應該就是你發現了不一樣的自己
這時候你自然會看到真正的本性
而無就是一個本性可以學習的部分
無本身不能言語只能體會
而無用在應該用的地方本性自然會顯現
這是我自己的體悟
佛說因果偈云 , 富貴皆由命 , 前世各修因 , 有人受持者 , 世世福祿深

若問前世事 , 今生受者是 , 若問後世事 , 今生做者是

回覆文章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9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