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10/19心靈流轉:中庸:"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

回覆文章
頭像
長髮魔女
文章: 2884
註冊時間: 2007年 6月 1日, 16:27

105/10/19心靈流轉:中庸:"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

文章 長髮魔女 » 2016年 10月 16日, 13:17

同學們:

中庸"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主題分享探討交流

於10月19日(星期三) 晚上21:00準時上課

請同學以心得分享或經驗交流……等自由形式

與大家一起分享探討、一起交流學習

同學們請準時LINE喔!! 謝謝

頭像
長髮魔女
文章: 2884
註冊時間: 2007年 6月 1日, 16:27

Re: 105/10/19心靈流轉:中庸:"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

文章 長髮魔女 » 2016年 10月 16日, 13:18

中庸》是儒家經典的《四書》之一。原是《小戴禮記》第三十一篇,內文的寫成約在戰國末期至西漢之間,作者是誰尚無定論,一說是孔伋所作(子思著《中庸》),載於另一說是秦代或漢代的學者所作。宋朝的儒學家對中庸非常推崇而將其從《禮記》中抽出獨立成書,朱熹則將其與《論語》、《孟子》、《大學》合編為《四書》。

「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釋即是「中道及常理」之意。[1]而執中又當求「中和」,在一個人還沒有表現出喜怒哀樂時的的平靜情緒為「中」,表現出情緒之後經過調整而符合常理為「和」。其主旨在於修養人性。其中關聯及學習的方式(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做人的規範如「五達道」(君臣、父子、夫婦、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達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養的最高境界是「至誠」。而三字經云:「中不偏,庸不易。」

中庸提出,「天」賦予萬物「性」。「性」是萬物之所以存在的「理」。按「理」而生活,完成天所賦予的使命,就是「道」。《中庸》指出道對於人來說是各有不同的。區別,調整各種不同的使命,使之成爲大家都遵守的原則,被稱爲「修道」,即「教」。「性」、「道」、「教」之論指出了人被「天」賦予使命以及使命的重要性。這也是全篇的宗旨。[2]強調「誠」的重要,誠即是《大學》中所述說的「誠意」。「誠」是人先天的本性,「明」是與「誠」相生的。由誠而達到明,再由明至於誠。[3]「不誠無物」,至誠的人才能充分的發揮本性與感化人群,進而成為人們的最高典範。朱熹特將中庸重新編訂,分成三十三章,稱為中庸章句,大致是論述下列三重點:(1)首言道出於天,而道的本體備於己而不可離,遵此道而修是為教。(2)次言存養省察之要,重在戒慎恐懼以慎獨。(3)終言天地育養萬物,聖神功化之極的至高境界-無聲無臭。《中庸》一文中多次引用孔子的言論及《詩經》的篇章以解釋其理念。

第十一章
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塗而廢;
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

第十二章
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之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
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詩云,「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第十三章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頭像
長髮魔女
文章: 2884
註冊時間: 2007年 6月 1日, 16:27

Re: 105/10/19心靈流轉:中庸:"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

文章 長髮魔女 » 2016年 10月 16日, 13:19

第一階段討論

1.第十一章小段此段何解?? 你自己的經驗呢??

2.第十二章小段此段何解?? 你自己的經驗呢??

3.第十三章小段此段何解?? 你自己的經驗呢??

第二階段由玉玲大師帶領~~~~~

第三階段由芳芳大師帶領~~~~~


我們一起討論與分享之~~~

頭像
芳芳
文章: 4669
註冊時間: 2007年 6月 6日, 09:37

Re: 105/10/19心靈流轉:中庸:"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

文章 芳芳 » 2016年 10月 17日, 05:00

1.第十一章小段此段何解?? 你自己的經驗呢??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人們常在中庸之道中半途而廢,要堅持下去只有聖賢者能做到。

自己尚在努力中

2.第十二章小段此段何解?? 你自己的經驗呢??
由小窺大,從最小的生活中進入中庸之道,然後深入了悟和明白。當然也要知道限制和許多未知的內容,打開心胸去接納一切的可能,依然保持平常心看待。

人的限制和無限可能一直在體驗中,常常在自己的習性困局中挑戰無限可能,很累、很痛,但也從中得到許多的收獲(就向看見雨過天明的彩虹那般),最愛的還是回到平靜的狀態,很舒服、很享受。

3.第十三章小段此段何解?? 你自己的經驗呢??
孔子說:「道是離人不遠的;人們好高騖遠反而使道與人離遠,那不可以說是道的。」

我相信道是很簡單、很單純的,沒有大帽子、沒有教條,就像白開水般的重要但不吸引人。現代人太會也太容易取得所以忘了捨才會快樂才能減輕負擔。取久了取慣了而迷失了捨的快樂和輕鬆。

頭像
常席
文章: 2178
註冊時間: 2007年 8月 22日, 10:13

Re: 105/10/19心靈流轉:中庸:"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

文章 常席 » 2016年 10月 18日, 04:26

1.第十一章小段此段何解?? 你自己的經驗呢??
索隱行怪,目的就是做給人家看,
顯得自己很有本事,足以欺世盜名。
因時常引人注目,
也收獲了不少粉絲,
加上頗有故事性,
所以到後世言行還能傳下來。
但孔子說這不是中庸之道,
太過了,聖人君子是不會那麼做的。

大道是在看似平凡的道理中,
去體察並學而時習之,
在實踐中,知行合一,真正的修煉自己。
不是別出心裁找出些別人沒找到的“道理”來。

2.第十二章小段此段何解?? 你自己的經驗呢??
中庸之道,不出乎日用事物之道理,
就算是匹夫匹婦的普通人,
照著本能的良知去做,
也就已處於道中,
不需要有高深的道理。
再說若論精微之處,
即使是生而知之的聖人,
也是無法窮盡其妙處。

我們非聖人也不需要做聖人,
遇到想不明白的事情,
只要憑著自身應有的良知良能,
多體察就能找到如何去言去行的答案,
況且天地之大,還有很多高深未想之處,
要靠自己細察,不需要往外找大道理來佐證。

3.第十三章小段此段何解?? 你自己的經驗呢??

君子之道,廣大而精微。
中庸之道,只有君子能體會到。

君子之道廣大而無窮,
還有好多地方沒用上;
還有好多地方沒體會到;
要自己多方體察,戒慎恐懼,
再難的道理也會變簡單。

頭像
長髮魔女
文章: 2884
註冊時間: 2007年 6月 1日, 16:27

Re: 105/10/19心靈流轉:中庸:"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

文章 長髮魔女 » 2016年 10月 18日, 14:06

第一階段討論

1.第十一章小段此段何解?? 你自己的經驗呢??
「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小隱在山林,大隱於市朝。」
真正的中庸之道不管是何處都可以做得很好
且不能半途而廢 不管是誰都必須這樣做

2.第十二章小段此段何解?? 你自己的經驗呢??
每個人都該在自己的崗位上做號自己的事情
關於自己的位子
我想自己最清楚
只有屬於自己的位子自己才會愉悅的繼續走下去
雖然是間的事情沒有任何完美的地方
但對我們來說 盡自己最大的力量是會被看見的

3.第十三章小段此段何解?? 你自己的經驗呢??
要尋找到正到很簡單
可是往往人們都會有更多的想法與好高騖遠的遠離正道
這些理由與不努力
往往是失敗與半途而廢的開始
所以當你下定決心後
放棄這兩個字就不該在你的生活裡

頭像
昊麒
文章: 2445
註冊時間: 2007年 6月 2日, 04:16

Re: 105/10/19心靈流轉:中庸:"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

文章 昊麒 » 2016年 10月 19日, 10:17

第一階段討論

1.第十一章小段此段何解?? 你自己的經驗呢??
第一段指出素隱行怪,並非君子所應當做的。
第二段闡明修道的君子不可以半途而廢;
第三段說明聖人修持的要訣,是依乎中庸,
雖然別人不知道,也不會後悔。

2.第十二章小段此段何解?? 你自己的經驗呢??
第一段指出中庸之道的真義、功用、實體。
第二段說明中庸之道實行的容易與艱難之處,以及奧妙與變化。
第三段引例詩經的道理,說明中庸的道理,
若能從淺近入手,來做至高深處,
就可以瞭解宇宙間一切事物的中道了。

3.第十三章小段此段何解?? 你自己的經驗呢??
孔子說明中庸的道理,離人不遠
,祗要自己去實行,才能與道合一。

第二階段
「追求學問無止盡」
每一時間點都有他特有的時空背景
學過的知識終會變成「歷史」
未知的世界終會來到當下

頭像
三乾子
文章: 1614
註冊時間: 2007年 9月 28日, 17:55

Re: 105/10/19心靈流轉:中庸:"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

文章 三乾子 » 2016年 10月 19日, 14:34

第一階段討論

1.第十一章小段此段何解?? 你自己的經驗呢??

中庸在於心中的道理就像一把尺,不偏不倚,不躁不
棄,不是所有人都該知道感受、懂得欣賞,遇到這樣
的人,也不用覺得失落、或失望,只有懂得的人,用
心去體悟,用身體去執行,這樣就可以了。

2.第十二章小段此段何解?? 你自己的經驗呢??

中庸的道理,不在於層級高低,不在於平庸超凡
中庸的道無所不在,廣且深,即便是聖人也有不及
的地方,唯有時時提醒自己,生活奉行,體悟於心
,這就是中庸要告訴我們的行即道,悟於理。

3.第十三章小段此段何解?? 你自己的經驗呢??

"道"無處不在,只要有"動",就成道。外求,而得
到的"道",只會是與"道"之間的距離,而不是"道",
因為這個距離來自於你的無視與背棄。


第二階段討論

常常成功的人容易成功,是因為習慣了成功的行
為模式與做事方式,容易失敗的人,不是因為運氣
而是缺少了成功者的模式與方式,而多了成功者沒
有的習慣與思考行為,成功不是靠學習而來的,而
是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經過努力與改變,
進而也決定了自我的人生格局。

回覆文章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3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