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由來

回覆文章
頭像
kkivetw
文章: 126
註冊時間: 2007年 6月 6日, 06:39

道教由來

文章 kkivetw » 2007年 6月 12日, 07:17

道教是在中國形成並傳播的一種多神宗教,在中國古代影響僅次於佛教。道教被認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組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道教以道作為其追求目標,道教因此而得名。道教是在中國古代道家思想理論的基礎上吸收神仙方術、民間鬼神崇拜觀念和巫術活動而形成。它主張清靜無為,長生不老,得道成仙。

概論
在中國曆史上,“道教”一詞最初的意思是指以“道”來教化的各種理論學說和實踐方法。諸子百家中許多人都曾經以“道”來稱呼自己的理論和方法。儒家、墨家、道家、陰陽家甚至佛教都曾經由於各種原因自稱或被認為是“道教”。儒家最早使用“道教”一詞,將先王之道和孔子的理論稱為“道教”。佛教剛剛傳入中國時,把“菩提”翻譯成“道”,因此也被稱為“道教”。而到了東漢末年出現了五斗米道,自稱為“道教”,取“以善道教化”之意。自此,其他各家為了以示區別,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稱,而成為五斗米道的專稱。
現在所說的道教,是指在中國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礎上,承襲了方仙道、黃老道等一些宗教觀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為最高信仰,奉老子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經》為主要經典,追求修煉成為神仙的一種的宗教。

教理和教義
道教從創教之初,就以老子的《道德經》為根本經典,將其中“道”和“德”作為基本的信仰。道教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和主宰,無所不在,無所不包,萬物都是從“道”演化而來的。而“德”則是“道”的體現。
道教以太上老君為教主,也就是老子。此外道教的至尊天神在道經中還有其他說法,一是尊玉清元始天尊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靈寶天尊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為最高天神。後來又演變成三位一體的老子一氣化三清。
道教重生惡死,追求長生不老,認為人的生命可以自己做主,而不用聽命于天。認為人只要善於修道養生,就可以長生不老,得道成仙。因此也就產生了許多修煉方法:煉丹、服食、吐納、胎息、按摩、導引、房中、闢谷、存想、服符和誦經。
道教神學與道家思想未必切合,尤須深詳;其間異同,頗值玩味。然道教既祖稱老、莊,奉《老子》、《莊子》為經典,畢竟吸收繼承了老、莊思想的大量內容。此外,它也受到了《易》以及陰陽家的影響。

歷史淵源
道教雖奉老子為祖師,但其主張與老子、莊子的思想並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于漢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言修道養壽的黃老道。道教的另一淵源是始於戰國、盛于秦漢的方仙道。此外,亦可遙追殷商的鬼神崇拜。
道教在其逐漸形成的過程中,與當時正進入中國的佛教的互動(佛教對道教的影響以及道家對佛教中國化的影響),也很值得注意。

發展歷程
道教的發展一般分為漢魏兩晉的起源時期、唐宋的興盛、元明期間全真教的出現和清以後衰落四個時期。
道教的形成是一個緩慢的發展過程。作為道教最終形成的兩個標誌性事件,一是《太平經》的流傳,一是張道陵的五斗米道。東漢順帝時(126年-144年),于吉、宮崇所傳的《太平清領書》(即後來所謂《太平經》)出世,得到廣泛傳播。到東漢靈帝時,張角奉《太平清領書》傳教,號為太平道,自稱大賢良師,信徒遍佈天下九州,已是頗有影響。後來黃巾起義失敗,太平道日趨衰微。同樣是在東漢順帝時,張陵學道于蜀郡鵠鳴山,招徒傳教,通道者出米五鬥,故稱五斗米道。其孫張魯保據漢中多年,後又與最高統治當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響從西南一隅播于海內,遂為道教正宗。
兩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煉丹術的盛行和相關理論的深化,道教獲得了很大發展。同時道教也吸取了當時風行的玄學,豐富了自己的理論。東晉建武元年,葛洪對戰國以來的神仙家理論進行了系統地論述,著作了《抱朴子》,是道教理論的第一次系統化,豐富了道教的思想內容。南北朝時,寇謙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師道”,陸修靜建立了“南天師道”。
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淵認老子李耳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極其崇通道教,道教因而備受尊崇,成為國教。此時出現了茅山、閣皂等派別,天師道也重新興起。在理論方面,陳摶、張伯端等人闡述的內丹學說極為盛行。
金朝時,在北方出現了王重陽創導的全真道。後來,王重陽的弟子丘處機為蒙古成吉思汗講道,頗受信賴,並被元朝統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權力。而同時,為應對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龍虎山天師道、茅山上清派、閣皂山靈寶派合并為正一道,尊張天師為正一教主,從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南有正一兩大派別的格局。
明代時,永樂帝朱棣自詡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對祭祀真武的張三豐及其武當派大力扶持。此時,道教依然在中國的各種宗教中占據著主導的地位。
清代開始,滿族統治者信奉藏傳佛教,並壓制主要為漢族人信仰的道教。道教從此走向了衰落。

近現代的道教
明清以後,道教基本已經停止了發展。進入近現代社會以後,道教更是衰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隨著中國政府新的宗教政策的執行,以前的一些道教的清規戒律由於和現行法律抵觸而作廢。1957年,成立了中國道教協會,管理中國道教內部的事務。到文化大革命時期,道教同中國其他的宗教一樣經受了一場浩劫。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道教才開始恢復正常的宗教活動。

道教神仙
大英博物館藏道教人物像道教是一個多神教,最高的神是由道衍化的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其中道德天尊即是太上老君。另外道教按照人間的秩序創造了天廷及其皇帝玉皇大帝和一系列官員,吸收了佛教地獄和海中世界的概念,作為天廷的附屬,也創造了閻羅殿和水晶宮的一系列神仙官員,再加上地方神仙系列如四值功曹、山神、城隍、土地、竈王等。還吸收了眾多中國古代神話中的西王母、八仙等作為天廷秩序之外的“散仙”。所以道教的神仙眾多,還隨時可以吸收地方百姓創造的任何神仙以及崇拜的名人,如媽祖、關帝等都可以納入道教的神仙系統。但一般宮觀只供奉三清神像,其他的神可以建立自己的廟宇。
此外,道教認為人身也是一個小天地,因此人身上的各種器官,例如毛髮、五官等等也都有神靈駐守。而且還有相應的修持方法。

道術

《抱朴子》中所載的老君入山符,認為使用它可以避開鬼怪野獸道教的宗教活動十分龐雜,主要分兩大類,道士的自身修行(稱為道術)和道教儀式,內容包括道教經法、懺法、齋、醮、符咒、禁咒、隱遁、乘蹻、驅邪、伏魔、降妖、消災、祈禳、房中術、神仙術、闢谷、風水堪輿、占卜等。
道士的自身修行成為道術,包括內丹,外丹,服食,房中等內容。外丹是指燒煉丹砂鉛汞等礦物以及藥物,製作能夠使人長生不了的丹丸。現代科學認為這些丹藥大多有毒,古人也有很多服食致死的例子,所以後來道教也認識到由於內丹服食和配製的方法較難掌握分寸,所以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因而後世轉向較為保險的內丹修煉。外丹也被認為是現代化學的先驅。
內丹則是指通過行氣,導引,呼吸吐納,在身體里煉丹以達到長生不老的目的。外丹和內丹的用語相同,但是所指代的含義完全不同,比如把人體比喻為燒煉丹丸的爐鼎,不過理論上還是具有相通性。古時煉丹術的傳授大多師徒相承,口口相授,外人很難瞭解。
此外道教還有許多道術。例如內觀、守靜、存思、闢谷等多種。這些現代多歸為氣功。另外,全真道的道教徒許多都習武術。中醫理論亦源自道教。
道教的儀式統稱為“齋醮科儀”,齋是清潔的意思,醮是指祈禱,又稱為道場。道教祭祀神仙,由於認為神仙清靜潔高,因此祭祀前需要沐浴更衣,不喝酒吃葷,進行齋戒。進行祭祀活動稱為“醮”,道教在發展過程中吸取了許多佛教的內容,名目繁多。道教認為通過這些儀式可以去災求福。占卜也是道術的一部分,包括卜卦、抽簽、測字等。此外,道教很有特色的是使用符、籙。符是用硃砂畫在黃紙上的一些符號,道教認為可以用來治病,而籙則被認為可以驅使天神。另外道教認為口念禁咒可以治病驅使鬼神,趕走野獸。這些主要都是正一道的法術。

頭像
修圓
文章: 336
註冊時間: 2007年 6月 4日, 02:25

文章 修圓 » 2007年 6月 12日, 07:59

可不可以,也幫大家,找齊道教諸神佛由來,
豐富一下版面。


感恩ㄡ!!!

道本自然
文章: 41
註冊時間: 2007年 6月 8日, 17:24

這是我最近收集的~~

文章 道本自然 » 2007年 6月 12日, 11:22

中壇元帥
  中壇元帥俗稱太子爺,謂係哪吒太子。相傳係玉皇殿前五營神將之中營元帥也。謂因玉皇上帝為鎮壓人間邪魔,敕其降生為李靖之三子,名李哪吒。身長六丈,常能變化為三頭九目六臂,頭戴金環,口吐青雲,足踏火輪,身佩飛帶,神力廣大,能騰雲駕霧,招風降雨,以攝伏邪魔。臺省人民祀奉甚隆,稱為中壇元帥,或尊為太子爺也,

又據宋高僧道宣傳云:「道宣持律精苦,嘗夜行道臨階墜,忽有一人捧承其足曰:某非常人,乃毗沙門天王太子哪吒也。以護法之故,擁護和尚,時已久矣」。按此謂哪吒乃為毗沙門王太子,係佛教之護法神也。又據夷堅志載程法師事云:「值黑物如錘,從林間直出,知為石精,遂持哪吒咒,俄而見火毯自身出,與黑物相擊」。此則以道家法師持佛家哪吒咒而有驗,故謂哪吒太子為佛教而兼道教之神也。

孚佑帝君
 純陽祖師即孚佑帝君也。姓呂諱巖,號純陽子,世為河中府永樂縣人。據神仙鑑云:「呂祖係古聖王皇覃氏降凡,於唐貞觀丙午年四月十四日生,名紹先。父諱讓,初為太子右庶子,遷海州剌史。母王夫人,就蓐於林檎樹下,異杳滿徑。及長,身高八尺二寸,面淡黃,笑臉,微麻,三髭鬚。年二十,娶劉校尉女。武后時,三舉進士不第。天授二年,已四十六歲,父強命赴試,因與童寄兒,往長安,遇鍾離祖於酒肆。授枕作黃粱夢,醒而悟,遂棄家,隨鍾離祖至終南山鶴嶺修道。因改其名巖,字洞賓」。又呂祖全書呂祖本傳云:「呂祖既得鍾離祖之道,又得火龍真人天遁劍法,一斷煩惱,二斷色慾,三斷貪嗔。初遊江淮試靈劍,除長蛟之害。至洞庭湖登岳陽樓獨酌,鍾離祖忽降,曰:「來踐前約,上帝命汝及眷屬,悉居荊山洞府、子之名字,已注玉清籍中」。三月十八日引拜苦竹真君,傳日月交笄之法。年五十三歸宗廬山,年六十四上朝元始玉皇。自是隱顯變化不一;惟其誓願宏大,是以浮沉濁世,行化度人,雖愚夫愚婦,罔不聞名起敬」。按呂祖得道之後,嘗於唐、宋、元、明間,歷顯靈異,各地多立廟祀之。(如西安八仙宮)元世祖封號:純陽演正警化真君。元武宗加封為孚佑帝君。清代列入祀典。

臨水陳夫人  

  臨水夫人陳氏閨諱靖姑,父諱昌,母葛氏,唐天佑二年,正月十五日生於福建之福州。據閩都別記載:「夫人臨盆時,景雲覆室,紫氣盈庭,閭里稱奇,引為吉兆。幼聰穎明慧,賢淑端莊。年十三,蒙許遜真君錄入門下,授以道法。三年學成歸里,奉親命適古田縣劉杞公為妻。時有邪魔作怪,肆虐害民!夫人本好生濟世之心,常以閭山正法,攝伏魔精,救人厄難。開閩建國二年夏,閩垣大旱,禾枯樹萎,民不聊生!夫人順應輿情,以懷孕之身,奮然脫胎,臨壇施法祈雨,果降甘霖,旱象頓消,民正欣幸!詎夫人忽遭仇妖乘隙暗害,戶解歸天!年方二十四歲。時人以其肉身,於古田立廟祀之。夫人羽化之後,英靈復赴閭山,求師補授救產保胎之術,誓願以救產扶嬰,治病驅邪,濟度世人」。因其屢顯靈異於世,遂為閩臺各地廟祀日隆。歷宋、元、明、清諸代均有封贈,初號臨水夫人,後加封臨水崇幅夫人,玉詔榮封為順天聖母順懿元君,道稱惠忱慈量天尊。閩人咸以臨水陳太后稱之。

  臨 水 夫 人 , 又 稱 大 奶 夫 人 、 順 懿 夫 人 , 即 陳 靖 姑 、 或 稱 陳 進 姑 。 福建、 台 灣 省 和 南 洋 閩 籍 華 人 崇 奉 之 女 神 。 陳 靖 姑 , 出 生 於 福 州 府 ( 今福 建省 羅 源 縣 下 渡 ) , 又 有 稱 是 古 田 縣 臨 水 鄉 人 。 父 陳 昌 , 官 拜 戶部 郎 中 。 母 葛 氏 。 傳 稱 陳 靖 姑是 南 海 觀 世 音 菩 薩 的 指 甲 投 胎 , 降 生 於 唐 大 歷 二 年 ( 7 6 7 年 ) 正 月 十 五 日 。 據 《 閩 都 別 記》云 , 陳 靖 姑 降 生 時 , 「 景 雲 覆 室 , 紫 氣 盈 庭 , 閭 里 稱 奇 , 引 為 吉 兆 」 。 幼 聰 穎 明 慧 , 賢 淑端 莊。 其 兄 陳 守 元 有 道 術 , 隱 居 山 中 。 陳 靖 姑 曾 進 山 餉 兄 , 年 十 三 受 閭 山 道 法 , 三 年 學 成 歸里 , 奉親 命 適 古 田 縣 劉 杞 公 為 妻 。 開 閩 建 國 二 年 夏 , 陳 靖 姑 正 懷 孕 數 月 。 閩 垣 大 旱 , 禾 枯 樹萎 , 民 不聊 生 。 夫 人 順 應 民 願 , 以 二 十 四 歲 有 孕 之 身 , 奮 然 脫 胎 , 臨 壇 施 法 祈 雨 , 果 降 甘 霖, 旱 象 頓 消。 但 夫 人 遭 仇 妖 暗 算 , 屍 解 歸 天 。 卒 時 自 言 道 : 吾 死 必 為 神 , 救 人 產 難 。 民 眾 以夫 人 之 肉 身 ,於 古 田 立 廟 祀 之 。 宋 淳 祐 中 ( 1 2 4 1 - 1 2 5 2 年 ) , 被 封 為 崇 福 昭 惠 慈 濟夫 人 , 賜 額 順 懿 。 後 又 加 封 為 天 仙 聖 母 青 靈 普化 碧 霞 元 君 。 元 明 清 各 朝 代 , 屢 有 封 贈 , 稱 臨水 崇 福 夫 人 、 順 天 聖 母 順 懿 元 君 等 等 。 道 教 經 籍中 稱 臨 水 夫 人 為 惠 忱 慈 量 天 尊 。

  臨 水 夫 人 曾 授 閭 山 道 法 , 當 有 鎮妖 驅 邪 之 道 術 , 但 民 間 卻 以 救 產保 胎 為 臨 水 夫 人 之 主 要 靈 績 。 《 鑄 鼎 餘 聞 》 卷 三 引 同 治 《 麗水 縣 志 》 稱 , 婦 女 敬 事 夫 人 , 即 所稱 順 懿 夫 人 、 護 國 馬 夫 人 也 。 順 懿 廟 在 太 平 坊 鶴 鳴 井 者 ,香 火 尤 盛 。 凡 求 子 者 , 必 赴 廟 虔 禱 於臨 水 夫 人 。 兒 生 後 , 自 洗 兒 及 滿 月 、 周 歲 , 必 設 臨 水 夫人 之 位 於 家 , 供 奉 香 火 。 有 的 還 招 瞽 者唱 夫 人 遺 事 , 稱 為 唱 夫 人 。 每 年 上 元 前 二 日 , 司 事 擇婦 人 福 壽 者 數 人 , 為 夫 人 沐 浴 更 衣 。 次 日, 平 明 升 座 , 各 官 行 禮 , 信 徒 焚 香 膜 拜 , 絡 繹 不 絕。 當 晚 , 還 從 廟 中 抬 夫 人 像 巡 行 街 上 , 張 燈結 彩 , 鼓 吹 喧 闐 。 小 兒 數 百 人 皆 執 花 燈 跨 馬 列 前隊 。 觀 夫 人 出 巡 者 , 比 肩 路 塞 。 今 福 建 省 和 台灣 省 仍 多 有 供 奉 臨 水 夫 人 的 廟 宇 或 殿 堂 。 台 灣民 眾 稱 其 為 台 南 助 國 夫 人 、 順 天 聖 母 、 臨 水 奶 、夫 人 媽 等 等 。 婦 女 為 求 臨 產 平 安 、 產 後 健 康, 仍 於 臨 水 夫 人 神 位 前 , 燒 香 祈 禱 。 每 年 神 誕 之 日, 臨 水 夫 人 廟 舉 行 盛 典 , 十 分 隆 重 。



保生大帝

  大帝姓吳名本,字華基,號雲東,祖居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之白礁鄉。父諱通,母黃氏,分娩時,恍見神人護童子至寢門曰:「是紫微星也」。俄而大帝生焉。時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三月十五日也。幼穎悟絕倫,夙具道性。既長,博通天文地理,禮樂刑政諸書,尤擅歧黃。年十七,遊名山,遇異人泛槎,邀登舟。上高峰,乃崑崙也。進見西王母,授以濟世神方,及驅邪術,留住七日歸。至家後,悟道精修,不茹葷,不納室,由貢舉官至御史。旋退隱於大雁山,獨契玄機妙道,深明三五飛步之法。以刀圭符法,救濟世人,從學者日眾。仁宗明道元年,漳泉旱荒,民艱於食!大帝廣施法力,運糧濟急,越年漳泉一帶,又起瘴虐,魔怪為害。大帝召神兵袪厲鬼,符咒兼施,民賴痊安。景佑三年五月二日,壽五十八,化於白礁,乘鶴昇天。之後地方每逢寇至,大帝輒助官兵剿之。遇水患則見大帝止水退潮,屢顯神功,里人建祠塑像祀之。宋高宗紹興二十年,頒詔立廟於白礁;二十一年復立廟於青礁。孝宗乾道七年,賜號大道真人。明成祖永樂間,文皇后患乳疾危甚!大帝化為道士入宮治之,起死回生,大著威靈,贈金拜爵不受,乘鶴飛去,至太子嗣位,是為仁宗,於洪熙元年,加封為慈濟醫靈妙道真君,萬壽無極保生大帝,敕造宮殿。至清而祀典不衰,今閩臺各地廟祀猶隆。

  保 生 大 帝 , 又 稱 大 道 公 、 吳 真 君 , 即 吳 本 。 吳 本, 字 華 基 , 號 雲 東, 祖 居 福 建 泉 州 府 同 安 縣 之 白 礁 鄉 。 父 名 吳 通 , 母 黃 氏 。 吳 本 出 生 於 宋 太 宗太 平 興 國 四 年 ( 9 7 9 年 ) 三 月 十 五日 。 據 傳 , 吳 本 出 生 時 , 其 母 曾 在 恍 惚 中 見 神 人 護 童 子到 房 門 說 : 這 是 紫 微 星 。 吳 本 幼 年 時 穎悟 絕 倫 , 夙 具 道 性 。 稍 長 , 博 通 天 文 地 理 、 禮 樂 諸 書, 尤 其 擅 長 醫 術 。 十 七 歲 時 , 遍 遊 名 山 ,遇 異 人 泛 槎 , 邀 請 登 舟 , 上 崑 崙 , 進 見 西 王 母 , 授以 濟 世 神 方 及 驅 邪 術 。 回 家 後 , 悟 道 精 修 ,不 茹 葷 , 不 納 室 , 由 貢 舉 官 至 御 史 。 景 佑 三 年 ( 1 0 3 6 年 ) 五 月 二 日 , 吳 本 羽 化 於 漳 州 白 礁 , 乘 鶴 昇 天 。 宋 高 宗 紹 興 年 間 頒 詔 立廟 於 白 礁和 青 礁 。 宋 孝 宗 乾 道 七 年 ( 1 1 7 1 年 ) , 賜 號 大 道 真 人 。 明 太 祖 時 , 敕 封 為 昊 天 御 史 醫 靈真 君 。 明 洪 熙 元 年 ( 1 4 2 5 年 ) 加 封 為 慈 濟 醫 靈 妙 道 真 君 ,萬 壽 無 極 保 生 大 帝 。
  保 生 大 帝 獨 契 玄 機 妙 道 , 深 明 三 五 飛 步 之 法 , 以 刀 圭 符 法 , 救 濟 世人。 宋 仁 宗 明 道 年 間 ( 1 0 3 2 - 1 0 3 3 年 ) , 漳 泉 旱 荒 , 民 艱 於 食 。保 生 大 帝 即 廣 施 法 力 , 運 糧 濟 急 。 越 年 , 漳 泉 一 帶 , 又 起瘴 瘧 , 魔 怪 為 害 。 保 生 大 帝 即 召 神兵 , 祛 厲 鬼 , 符 咒 兼 施 , 民 賴 痊 安 。 吳 本 之 主 要 神 跡 是 除 瘴醫 病 的 神 醫 。 清 同 治 《 福 建 通 志》 稱 吳 本 「 業 醫 活 人 , 按 病 與 藥 , 如 矢 破 的 。 或 吸 氣 噓 水 以 飲病 者 , 雖 沉 痼 奇 怪 叵 曉 之 狀 ,亦 就 痊 愈 」 。 《 閩 書 》 中 還 記 載 , 明 永 樂 中 ( 1 4 0 3 - 1 4 2 4 年 ) 文 皇 后 患 乳 疾 , 夢 道人 獻 方 ,牽 紅 絲 線 纏 乳 上 , 灸 之 , 乳 疾 頓 消 。 遣 使 訪 之 , 始 知 乃 吳 本 試 藥 , 即 敕 封 吳 本 保 生大 帝 之 名 號以 及 龍 袍 一 襲 。 吳 本 退 隱 行 醫 , 時 有 神 異 , 民 賴 痊 安 。 因 此 , 福 建 南 部 泉 州 一 帶、 台 灣 省 北 部以 及 東 南 亞 地 區 泉 州 人 士 集 中 居 住 的 地 方 , 多 建 有 奉 祀 保 生 大 帝 的 廟 觀 或 殿 堂。 每 年 的 三 月 十五 日 保 生 大 帝 神 誕 之 日 , 閩 南 籍 人 士 都 要 奉 祀 大 道 公 , 以 祈 求 身 體 健 康 , 無病 消 災 。

清水祖師

又稱「麻章上人」,閩南一帶多稱為「烏面祖師」,臺灣則稱為「祖師公」、「祖師爺」。全省近百座的清水祖師廟中,祖師爺的分身,別稱「三代祖師」、「蓬萊祖師」、「顯應祖師」、「照應祖師」、「輝應祖師」、「普庵祖師」。

相傳清水祖師俗姓陳,名應(一說為陳昭或陳昭應),法名「普足」,宋仁宗慶曆四年正月初六誕生於福建省永春縣小姑鄉。陳應自幼在大雲院出家,因不堪寺院的虐待,於是到高太山結茅築庵,閉關靜坐,後經大靜山明松禪師指點,參讀佛典三年,終於悟道。明松禪師授他衣缽,並告誡他:「我佛最大功德,就是行仁,是故要捨棄萬緣,以利物濟世為職責」,陳應便在麻章施醫濟藥,普救貧病,麻章人士尊他為「麻章上人」。

宋神宗元豐六年,清溪(福建安溪)永春一帶大旱,鄉人請他去祈雨,立刻甘霖普降,因此被尊稱為「清水祖師」。清溪人士便在蓬萊山上築一精舍,延請麻章上人居住,並稱此為「清水嚴」。麻章上人在此修行十九年,獨力募化,修橋鋪路,人人稱便,漳州、汀州一帶的人都十分崇信他。宋徽宗靖國九年,五月十三日在說教中端坐而逝,享年六十五歲。地方人士感念其德澤,奉報朝廷,敕賜「昭應大師」封號。

另根據台灣三峽祖師廟說明,清水祖師是北宋京都開封府祥符縣人(今河南開封),曾追隨宋丞相文天祥義舉勤王,英勇抵抗元兵,轉戰大江南北,是抗元扶宋的民族英雄。清水祖師生前隱居於福建清水巖,死後明太祖追念他功在國家,敕封為「護國公」昭命於福建省安溪縣清水巖建立祠堂崇祀,因此福建安溪人稱他為「祖師公」,其廟宇稱為「祖師廟」。

清水祖師爺簡介

清水祖師,又稱「麻章上人」,閩南一帶多稱為「烏面祖師」,臺灣則稱為「祖師公」、「祖師爺」。
全省近百座的清水祖師廟中,祖師爺的分身,別稱「三代祖師」、「蓬萊祖師」、「顯應祖師」、「照應祖師」、「輝應祖師」、「普庵祖師」,以及最有名的「落鼻祖師」。至於祖師爺由來的傳說神話,則多不勝數,其要者如下:
  
根據三峽長福巖所記載:祖師,本名陳昭應,河南開封祥符縣人。
其祖上征契有功,歷封鎮疆撫布政,崇信佛教,訓子弟以忠孝報國,大亂從遷南渡,移居閩南之泉州安溪。祖師卜居清水巖,墾田訓民。及元人滅宋,追隨孤臣文天祥,英勇抗元。後兵敗,乃改裝僧侶,遊走閩越地區,勸化反抗異族,組織義軍。

  其徒眾後從朱元璋滅元,太祖追念陳昭應公,功在家國,敕封為「護國公」,詔命於福建省安溪縣清水巖建立祠堂崇祀,因此安溪人尊稱為祖師公,祠曰「祖師廟」,其生前隱居於清水巖,故稱清水祖師。

  龍山區祖師廟所傳述:清水祖師俗姓陳,名應,或曰昭應,法名普足,宋仁宗慶曆四年正月初六誕生(此日確為祖師爺聖誕)於福建永春縣。從小出家,初居六雲寺,後獨往高泰山,持戒自修,為求明師,特走大靜山,參拜明松禪師門下。三年終於悟道。


黑面祖師:
清水祖師自少沒有父母,依賴一個哥哥生活。因為家中貧窮,他的嫂嫂看他非常贅累。有一天,兄嫂因為產前炊煮不便,哥哥又不在,命令祖師上山采柴,替她燒飯。他不敢推辭,諾而去,不料,他并沒有到山上去拾柴,卻把兩只腳放在灶內,當做柴燒,等煮完後,人也不見了,卻從煙囪里,遁跡而去,變成一道黑煙,升到空中去做神了。所以供奉他的人,才把神像的面部涂個漆黑。

落鼻祖師:
傳說每逢天災地變,祖師鼻子就自行掉落,以示防備,人們以「落鼻祖師」或「落鼻祖」稱呼他。關於這種傳說有三:

一為某年某地,清水祖師繞境,于其過某家門前,鼻子突然掉落,當夜該戶人家發生火災,大家傳為祖師顯靈。

一為,參拜祖師的人,身體不潔或心裡不虔誠,祖師生氣,鼻子就掉落。

另一說,祖師被山賊挖掉鼻子,後來經和尚修愎,自此以后,每有異故,鼻子自行掉落,但是所掉落的地方,必定在袍袖里。安溪一帶的居民,都奉清水祖師為主神,保護地方的安寧,清代安溪人士遷移來台,也各奉祖師的香火來台,代為塑像建廟,作為共同信仰及連絡鄉誼的地方。現在本省有九余座清水祖師寺廟。

麻章上人:
因遷麻章,遵照師訓,師醫濟藥普救貧病,凡經祖師診治的人不無痊癒的,當地人士尊為上士,即其別號「麻章上人」的由來
:P

回覆文章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2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