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北捷事件之愛他/她就讓對方知道

版主: 三乾子

回覆文章
頭像
喬安
文章: 2425
註冊時間: 2008年 1月 25日, 09:01

5/21北捷事件之愛他/她就讓對方知道

文章 喬安 » 2014年 5月 23日, 07:02

5/21日捷運的喋血事件,一個來自於新北市的小孩,從小在一個高標準的要求下成長的小孩,許多人在他生命中路過,沒有停留下來。因此,他在過往的生命歷程中沒有感受到“愛”的存在,這使他對自己的生命充滿著失望,失望的日積月累,他開始對世界感到憤怒、對生命感到無望、對人們感到氣憤,所以他計畫著讓人們看到他死去的心靈,他更透過一連串的計畫告訴著大家他長久被忽視、被冷漠、被健忘的內心故事。他用了一個讓人們震驚、讓家長難過、讓他們受傷的方式來被那長久漠視他的社會所看到。的確,這樣一來人們看到他的存在了且很難忘懷,他用了讓人充滿恐懼害怕的方式來永遠記得他的存在。
2014/5/21的北劫殺人事件,他成功的讓那長久不被愛的自己受到關注了,他同時也透漏他對自我生命之存在的否定以及那身不由己的存在終於可以被終止的滿足。他是我們生活中曾經遇到過或路過的某一個人,但他的存在沒有被任何一人看見,所以他失望了、難過了。想想我們生命中有多少人是如此的不被發現,不被重視。如此的不受關注的背後,是他真的接受了自己的不存在,還是他默默的忍受著一切的忿忿不平只為了等待某個時間的到來,當那個時機到來,他也許不是傷害他人,但他很可能會傷害自己,讓曾經是過客的人們,對此感到後悔與傷心,一切的感受五味雜成內心更是百感交集。
為了讓自己不後悔生命中的每一刻,當發現生活中的朋友是如此不自我肯定或待在自己的世界中時,請將覺察力打開、請邀請他與你一同走出他自我的世界。因為你的一個小小的邀請,可能改變的不只是他一個人的生命還有其他認識或不認識的人之生命。
To live is to be being, not to be doing.
To encounter yourself is to aware your being.
So, being to yourself.

頭像
三乾子
文章: 1622
註冊時間: 2007年 9月 28日, 17:55

Re: 5/21北捷事件之愛他/她就讓對方知道

文章 三乾子 » 2014年 6月 5日, 22:46

自古所傳承的教育思想,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在現今社會,父教養,師勤嚴,被評
定為高標準的要求,成為孩子思想偏差行為怪異的原罪?
因為感受不到愛,感覺自己被忽視、被冷漠、所以失望?難過?這一些看來似乎只看到了〝我〞,
我認為別人對我應該付出愛、關心、否則就是對不起我!不重視我!所以才導致〝我〞想要
用傷害的手段去提醒他人重視我?去告知他人我的存在?將所有的在自己身上發生的一切不
如己意,合理化的怪罪於他人、讓別人買單?
唉!該被正視的似乎是現今社會的思想導向,讓人格錯亂,漠視綱常不見了自我反省才是吧!!
如果自我的心不願放開,依然只有看到自我,目中無物,即使菩薩現前,也入不了心吧!
盡心做了...不管結果如何...
不執著是否如意...順緣是福...

頭像
長髮魔女
文章: 2891
註冊時間: 2007年 6月 1日, 16:27

Re: 5/21北捷事件之愛他/她就讓對方知道

文章 長髮魔女 » 2014年 8月 11日, 14:40

一直想說一些想法
在這件事情的發生當時的一些想法

北捷一案
必須分為兩個部份去看
第一~~~個人部分
第二~~~團體部分

站在個人的角度來說

在討論犯罪人時都會先把犯案動機參考進去,之後就是去探討他的原生家庭
可是往往忽略了它除了原生家庭以外的生命脈絡

例如:社會心理學家將團體作了以下的定義:兩個或以上的獨立個體透過社會互動而影響彼此的一種人際運作方式(Lewin,1948)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團體行成的一個重要因素便是因為人們有基本的歸屬以及人際互動的需求(Abrams,et al.,2005),在團體中,個案經由與其他團體的分享以及互動得到歸屬於團體,並成為其中一員的歸屬感,同時也從其他團體的評價以及互動中得到自我的定位以及瞭解(Abrams,et al.,2005)

社會接納:個體成功被團體所接納並且加入團體運作;以及社會排斥:個體受到團體其他成員的排斥,無法加入團體的運作等兩種方式。

一個正常原生家庭的小孩,到底接受到社會及求學歷程中團體的對待,導致可能人格扭曲變形後,
例如他有被霸凌過,學校???或是家庭關係中?? 或是他參與了霸凌

從小學開始,是否可你看出小孩的偏差行為,基本上因為地區性不同 偏遠地區 還有地緣性的組合 人口架構的問題,小學的小孩幾乎都是天生活潑,有問題的小孩比例上很少,到了青少年的階段來說,統計上來說 人格疾患跟犯罪率都是一生來說都是最高的階段,統計上來說 普遍來說國二都是可能好發的階段,(中間數字下降 是因為有當兵的階段)

違犯行為有攻擊式的行為 : 主動性攻擊 和 反應式的攻擊,這些問題也可能變成霸凌本身的前身,造成這樣的原因很多,有同儕的問題 也會有情緒的問題,也會有家庭的問題 更有發展上的問題,特別考慮到生理上的賀爾蒙的變化改變

青少年問題需要小心處理,收集一些資訊讓輔導人員可以先了解青少年本身的問題來源的可能性,例如小時候的反社會行為或是小時候的原生家庭等,青少年犯罪可能是終生的 也可能是青少年暫時性的犯罪,不管是哪一種階段 情緒心理學中的情緒控制可能在於本身體質(前額葉),再加上有不好的原生家庭跟生活環境
可能造就這樣的問題 會產生更多的社會行為及個人人格疾患的問題。

終生持續行 還有青少年暫時型的問題,到哪裡一個比較重要,個案中 如果有事當抒發情緒與宣洩賀爾蒙,可以讓青少年兒童有一個改善的契機,不管是哪一個
自我認同度影響著太多取向的問題,迷失 訊息 規範取向等等

一個家同失去功能,會導致青少年或兒童養成偏差行為的情況,進而影響學習與同儕之間的失調,探討這個背後發展行為的問題;還有觀察這些行為的背後動機等,往往都是輔導人員應該去關注的問題。

補充: 自閉症系列
相互注意協調能力(joint attention),在社交的互動情況下,幼兒在夥伴與物體的之間的協調能力,自閉症系系列的行為 這能力會有缺損,玩遊戲也無法複雜化的玩法,玩法只會比較簡單化,必須訓練遊戲比較彈性的遊戲方法較好

亞斯伯格症,必較有邏輯性的 個人特質,必須順了邏輯思考的方式,遊戲治療也是一個不錯的治療方式
衛生所都有替兒童做早療的篩檢;不管是一歲或是二歲等 都有兒童的篩檢
可以知道兒童是否有問題,如果檢測沒有通過會轉介到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
如果家中有幼兒 想要早期發現問題 這是一個不錯的單位可以選擇,早期治療早期發現 有時候也是家長本身想太多罷了

選擇性的緘默症,兒童初發年紀約為六歲以前 ,主要症狀:拒絕說話
相關的心理動力:依賴與分離焦慮的表現

青少年初發年紀:十二歲以前,主要狀況:除了部說話外會有偷竊 或是企圖自殺的狀況,相關的心理動力:對於家人會有衝突狀況

如果是因為其他因素 例如口吃的問題 就不能單純認為有緘默症的問題,如果有自閉症系列與精神分裂症的狀況也不能單純認為是緘默症;障礙總時間最少要一個月以上的時間才可認定

對於有症狀的小朋友在七歲以前實難判斷有時計確實的病症,原因在於心智上與邏輯認知等問題 沒有辦法直接判斷,往往會造成家長與老師的疑惑,但是七歲後因為有學齡的關係,所以判斷上比較容易確認病狀的發生,有可能在年紀增長有可能改善,當然也可能一直無法改善,用藥是要活化前額葉
(ritalin conceta ) 多巴胺 刺激及活化 前額葉,短效 劑量 耐受與戒斷

此病狀常常會造成家長與老師的困擾,來自於 或許在家庭生活中小朋友不的有的干擾症狀等,變成家長無法接受老師認為小朋友注意力不足過動的狀況,就是學校與家庭中間的問題,老師也很困擾 家長也很困擾,應該需要再溝通 取得溝通的橋梁 對孩子才有更多的幫助。
佛說因果偈云 , 富貴皆由命 , 前世各修因 , 有人受持者 , 世世福祿深

若問前世事 , 今生受者是 , 若問後世事 , 今生做者是

回覆文章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8 位訪客